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之孟之反(2014年3月1日)

(2014-03-01 18:47:49)
标签:

参考资料

评传

人物

事迹

左师

分类: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姬姓,孟孙氏,名子反(子侧),生卒年不详,春秋末鲁国孟孙氏族人,《左传》中作“孟之侧”。关于他的事迹,《左传》和《论语》中的记载大体一致,孔子称赞其“不伐”。所谓“伐”,古汉语中作“自我夸耀”解。《左传·哀公二年》载晋国与郑国“铁之战”,战后赵鞅自我夸耀说:“我带伤作战,鼓音不衰,因此我应该立头功。”卫太子辙则说:“我在关键的时候冒死护帅,退敌于车下,因此我应该立头功。”车御邮良也说:“战车车靷几乎要断绝,我仍然驱车奔驰,因此我应该立头功。”杜预在《集解》中说他们三人争相邀功,是“不让自伐”。由此可见,与“自伐”相对应的“不伐”应该是不争功,不夸耀的意思,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孟之反是如何“不伐”的,还需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

春秋末年,鲁国公室式微,大权旁落,朝政名义上由“三桓”共同把持,但实际上由季氏一家独揽,季氏四分公室独占其二,这种局面已延续了四代。季康子当政时期开始“用田赋”,徭役烦,赋税多,连公室成员(公叔务人)都抱怨“事充政重”,不堪重负,鲁国国人都说:“季氏富于公室。”对于季氏假公济私疯狂敛财的行为,“三桓”中的孟孙氏和叔孙氏早就心怀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们只能消极对抗。鲁哀公十一年春(公元前4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大兵压境,季康子希望动员“三桓”力量共同抗击齐军,但是孟孙氏和叔孙氏两家都不愿意出兵,原因很简单,平时有好事他们摊不上,现在需要出力卖命他们自然不乐意!后来季氏家臣冉求(孔子的得意门生)采用激将法才迫使两家派兵出征。鲁国最终由季孙氏出兵组成左师,冉求为帅,由孟孙氏出兵组成右师,孟孙氏世子孟孺子为帅,共同出师迎战齐军,叔孙氏则出兵负责守卫都城。孟之反当时就在孟孺子统领的右师军中。

齐鲁两军交战后,左师在冉求的率领下勇猛冲入齐军阵中,获甲首八十,迅速取得了优势;而右师则行动迟缓,犹豫不决,两军稍一接触就不战自败,统帅孟孺子根本无心恋战,带头奔逃。其实,由孟孙氏族人为主组成的右军并不是没有战斗力,只是他们不愿意为季氏出力卖命,所以有意保存实力。当然,在孟孙氏族人也有一些把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置于私家争斗之上的勇猛之士,孟之反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随着主帅一路退却,但始终走在大军最后面,到了城门,别人都进城了,他却策马返回战场与齐军英勇奋战,战后他却谦逊地向人解释说:“不是我不愿意进城,而是我的马不听指挥。”

孔子赞许孟之反“不伐”,既有对他勇敢谦逊品质的褒奖,也有对他无私爱国精神的肯定。

 

 

参考资料:

《左传》哀公二年、哀公十一年、哀公十二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