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界的宠儿和学术界的怪胎(2013年5月31日)
(2013-05-31 17:19:48)
标签:
另有指点江山可能性文化素养子产 |
分类: 日志 |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孔子史学思想评述》的学术论文,写完后觉得史料过于单薄,特别是孔子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文中只列举了管仲、董狐、子产等人,而许多能够生动反映孔子史学思想的重要人物和史料都没有深入研究,写入文中,因此就把文章搁置下来了,一搁就难以重新拾起。
研究历史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既不能像文学那样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又不能像哲学那样在形而上进行纯理性的思辨,历史需要运用逻辑将零零散散的史料串联起来,最终得出一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结论,结论也许很简单,但过程却很繁复,所以历史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大多很枯燥无趣,只有同道人才有兴趣读下去。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许多普通老百姓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影视界为了迎合百姓,拍摄了许多冠以“大话”、“戏说”之类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每每都能有不错的收视率。许多学者也不甘寂寞,纷纷在银屏上亮相,谈古论今,指点江山,评判历史,臧否人物,他们把枯燥的历史学加工成快餐文化,普及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不失为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有些学者并非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我这里之所以强调“科班”,是因为“科班”决定了未来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甚至连句读等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却也要涉足于“他人领地”,口若悬河,大肆卖弄,他们虽能一夜走红,却令学人不齿。比如近年来借助央视等媒体平台炒作窜红的于丹,其本业是搞文化和影视传媒的,却要跨界大谈《论语》、《庄子》,用文学思维来解读(糟践)历史,妄自揣臆,自由发挥,望文生义,谬误百出。后来她又将其授课讲义整理成《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正式出版发行,著书而未能立说,这只能说明她浅薄无知,急功近利,但一旦刊印行世就会祸害学界风气,误导平民百姓了,必将遗患无穷!
于丹的书我是不会买的,即便有人送我,我也要出版社在显著位置加印“供批判用”的字样,否则我肯定不会“拨冗”的。我曾经在网上看见有人写的驳斥于丹的文章,从有限的引文中我感觉她的文字基本是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她只热衷于玩弄华丽的辞藻和时髦的概念,既没有扎实的考据,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如果要作比喻,她的文字就像是浙江人满大街开的那种10元商店,各种商品玲琅满目,花里胡哨,其实都是廉价的劣质商品,买10元还能赚5元。最近我无意中关注了一个网友的博客——《王述尧的博客》,这位老兄似乎也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他把于氏书中的谬误之处逐一拎出来批驳,言辞辛辣犀利,句句切中要害。比如于氏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在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也望穿了时光。空间成为一个载体,它越是辽阔,人们对那种悠长隽永、肃穆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无形的时光在有形的空间里可知可感,惊心动魄。”说实话,这段文字我确实没能读懂,不知所云,我不知道时间和空间怎么会产生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感受?难道我们和于丹老师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这位老兄在博文中批驳道:“首先,世界上哪有空洞的空间?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不依托物质的条件下,于氏竟然可以‘远眺空间’,这不是很奇怪吗?不知于氏大脑中的空间是个什么概念。而且还可以‘望穿’时光。倘若说‘空间’还有穿透的可能性的话,‘时光’怎么可能被‘望穿’呢?其次,‘空间成为一个载体’,这种说法早就被现代物理学推翻了。空间绝对不是物质的盒子,它只是表现物质的延展性而已。” 我估计,这位老兄写这段文字用的功夫要远远多于于氏写这段文字用的功夫,写书的可以不负责任地胡诌,看书的却如此这般地较真,真是咄咄怪事!我一般是不在别人的博客上留言的,这次却有点儿按捺不住了,于是在这篇博文后面留言道:“我突然发现,现在像你如此较真的人实在不多了。如你如此这般‘挑剔’,别人的‘学问’如何做得下去?同时我感到纳闷,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不动动脑子?这样的书有什么价值?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教益?依我看,这也就是那‘左一层右一层’的东西嘛。”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需要积极传播和发扬光大的,这是每个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但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们尊重历史和科学了吗?我们遵从良心和良知了吗?
上面这段文字,原本我是用来作为新写的一篇《〈论语〉语论》开场白的,谁知写写就跑题了,开场白的篇幅居然比正文还要长,只好将此单列成文,也算是另有所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