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年的“12•13”(2011年12月15日)

(2011-12-15 18:26:16)
标签:

孔子

南京

精神生活

论语·八佾

祭奠

分类: 日志

 

每年12月13日上午10点整南京市都会拉响警报,尖锐刺耳的警报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上空回荡着,这是对“二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30万同胞的祭奠。每当此时,我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在窗前伫立片刻。同样的时间,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正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广场前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有花篮,有挽幛,还有无尽的哀思……然而,此时的大街上依然是车水马龙,来往的行人依然是行色匆匆,隔壁办公室的同事们也没有停止热烈的讨论。

次日,南京各大报纸的头版都以大幅篇幅报道了江苏省暨南京市举行盛大公祭的新闻,并配发了部分图片和微博留言,其中有一条微博这样写道:“我们的老板是一个加拿大人,今天一早上班,他对我们大家说,上午10点钟要拉警报,如果可以,你们把手头的事情停一下,大家一起默哀一分钟。”一个加拿大人,他与中日这两个国家和民族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他对中日之间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根本就不了解,但他知道祭奠逝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神圣的精神洗礼。西方文化确实与我们有许多不同之处,西方人在物质生活中虽然也很讲求实际和功效,但他们更注重精神生活,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反思、忏悔和感悟,以期得以精神升华。我曾去过欧洲许多地方,在教堂里经常能看到中年夫妇带着几个孩子坐在长椅上安静地聆听着祥和的圣乐,此刻他们的心灵也许在与神对话,在感受神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安宁。看得出来,他们非常享受这样的精神生活。而我们的精神生活是极度匮乏的,人们的心里被各种各样物欲和功利占满,所以人心总是躁动不安,难以沉静。难道每天我们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与功利无关的事情,哪怕是一分钟?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儒家是非常重视祭祀礼仪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祭祀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变化,所以孔子又说:“吾不如祭,如不祭。”这就是说,祭祀这种内心活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必须亲历亲为。由此我想到,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祭祀形式?是为了祭奠而祭奠的祭奠形式,还是触及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反思与感悟?

每年“12·13”的纪念活动,目的在于唤醒每一个南京市民乃至全国公民的内心警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个耻辱的时刻。因此,我觉得从明年的“12·13”开始,除了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以外,官方还应该发出公告,在警报拉响的那一刻,号召所有的南京市民,在可能的情况下,停下手头的工作,默哀一分钟,路上的行人可以驻足停留一会儿,办公室里的人可以在窗前伫立一会儿,让所有的人在这一分钟里内心发生一些变化,无论是积聚仇恨还是化解仇恨,但却不可以忘却耻辱,因为耻辱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有形的祭坛不可能永久,心中的祭坛才可能不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