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论十四(2011年10月25日)
(2011-10-25 14:55:45)
标签:
孔子《论语》论语·为政论语·颜渊地垒 |
分类: 读万卷书 |
《论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19)
语论:孔子的这段话表达出一种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无可无不可”的情绪,比较怪异,不似夫子一贯的处世态度。
“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垒山,功亏一篑,突然觉得不想继续下去了,收手罢了;同样是平地垒山,初垒一筐,后面的工程难以预计,但如果需要,也会坚持下去。垒或不垒,全凭兴致,不计功利,这完全是庄周等人纵心所欲、放浪形骸的做派!
孔子是一个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在政治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哉?”(《论语·颜渊》)具体地说,就是在“视听言动”乃至日常起居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礼”的规范;在治学方面,他勤勉好学,态度严谨,多闻阙疑,述而不作;在为人处世方面,他虽为人宽厚,但却刻板拘谨,不苟言笑。由此推断,孔子不应是那种由着性子一会儿垒山一会儿不垒山之人,此话也不应出自孔子之口。
不过,细细研读《论语》就能发现,孔子也有率真和纵情的一面,他得意时也会眉飞色舞,失意是也会嚎啕大哭,遇见妖艳的南子,他也会砰然心动,甚至传出绯闻。由此,他之“为山”,忽而“止”忽而“进”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他所追求的“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的最佳境界(《论语·为政》)。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孔子所说的“为山”,“止”为虚,“进”为实,他真正强调的是不畏艰难,垒山不止的精神和态度。这种解释虽然更接近孔子的思想,但却少了许多真情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