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语论》十一

(2011-06-03 16:11:00)
标签:

健康

孔子

沽酒市

《论语》

不食

分类: 读万卷书

 

《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10·8)。

 

语论:实在难以想象,那个年代能有什么好吃的?孔老夫子居然如此挑剔、矫情,对于色、香、味、形、用料、佐料、烹制都讲究得很!套用今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哥吃的不是食物,吃的是文化。”

在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的春秋时期,并不具备产生“美食家”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人们对于吃,主要还是满足生理需要,果腹而已。孔子对于饮食如此讲究,主要是出于礼仪的需要。儒家凡事讲究礼仪,饮食起居,虽然是生活琐事,但也马虎不得,即所谓“吃要有吃相”。吃无吃相,不仅不雅,而且乱了“礼之大防”,这是不可容忍的。所以《论语》中所有涉及到饮食的条目,要么与礼仪规范有关,要么与祭祀先祖有关:“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9)。“食不语,寝不言”(10·10)。“虽疏食菜羹,瓜(“必”字误)祭,必齐如也”(10·11)。“席不正,不坐”(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10·1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热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0·1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关于饮食,孔子关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怎么吃,形式要于内容,由此而衍生出中国的饮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