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泛人才论导致“人才”极度贬值(2010年6月22日)

(2010-06-22 16:10:11)
标签:

就业

全国人才

高层次

总量

工作会议

分类: 日志

 

最近出现了“人才”热,继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江苏省上周也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所有市、县(市)的党政“一把手”和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到会讲话。我虽无缘到会聆听领导的重要讲话,但通过报纸认真学习了会议的有关精神。

我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爱学习,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爱思考,还有一个更大的缺点——爱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表述出来,为此我吃尽了苦头!西方有一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意思是说,上帝已经安排好了人世间的一切,所以人类的思考,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是挑战上帝的权威。可是孔老夫子又教导我们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来我已陷入了汉姆雷特式的困境:思考还是不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学习与思考并不矛盾,关键是思考以后别乱说,实在要说,就隐身到博客上去说。

“人才”一词,是中国人的发明,在英语中并无相对应的词汇,语义最接近的是“genius”(天才),即“具有超凡智力的人”或“具有很高智商的人”(世界著名词典编辑家诺亚·韦伯斯特语)。在我国古代,“人才”也并无固定所指,一般多用于修饰性的,泛指人具有超乎寻常的才能,如杜甫《重送刘十弟判官》中“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我国历史上称得上“人才”的人寥寥无几,但凡人才,必定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新中国建立后,“人才”概念逐渐有了明确所指,特指那些“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是“人才”概念的第一次泛化。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人人都能成才”的口号,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就是“人才”,这是“人才”概念的第二次泛化,并且将“人才”概念的自然人属性改变为社会人属性,将“人才”概念政治化了。前不久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又将“人才”概念割裂为若干个子概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这种泛人才论,进一步将“人才”概念庸俗化了。

泛人才论导致“人才”的极度贬值。据江苏省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全省人才总量为760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10%。我们知道,江苏是一个老龄化省份,2008年发布的60岁以上人口数为121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6、5%,同样,0—20岁未就业人口数至少应占总人口数的20—30%,因而全省的实际就业人口数不会超过5000万(2003年发布的全省就业人口数为4468万),这就意味着每六个就业人口中就有一个人才。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满眼望去,到处都是蠢材、庸才,哪有这么多人才?对江苏人才总量表示质疑的不是我一个人,因为这个数据与实际相差太大,根本经不住推敲,但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人才总量增加也属于政绩,所以人才总量可以无限增加,人才质量也可以无限贬值。

泛人才论还导致原有的人才评价体系紊乱、失衡。过去政府部门实行了几十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执业资格制度认证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资格条件和工作规范,对人才也确实起到了激励作用。现在“党管人才”了,全部推倒重来,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通通由党说了算。党如何来选拔、认定人才呢?办法很简单,一是拍脑袋;二是请一帮专家来毛估估、粗匡匡;三是登报公示。如此这般,人才就被选拔出来了。接下来是发钱,每个“人才”十万百万地发,据说现在正在酝酿加码到千万。反正发出去的都是纳税人的钱,既不要评估,也不要回报,只要人才总量上去了,一切都OK。

泛人才论看似重视人才,实则是埋没和羞辱人才,再发展下去,“人才”就要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