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上班?(2010年4月22日)
(2010-04-22 15:41:37)
标签:
老者低碳疯人公交班车江阴 |
分类: 日志 |
怎么去上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家离单位约七公里,这是颇为尴尬的距离,“机动”太近,“非机动”偏远。所谓“机动”,就是自己开车或搭乘公交;而“非机动”则是骑车或步行。
步行上班,应该是最佳选择,既健康,又“低碳”,而且灵活机动,走大街,穿小巷,逛商店,看热闹,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但我估计我的体力不行,关键是时间耗不起,所以至今从未尝试过。记得若干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到江阴乡下收古铜钱,原本打算搭下午四点的班车回常州,再转乘火车回南京的,后因事耽搁,误了班车。朋友的意思是在江阴过一夜,他说他大腿静脉曲张,不能走远路。我当时年轻气盛,坚持要求步行回常州,不就三十几公里嘛。朋友拗不过我,我俩便在夕阳之下开始步行,可刚出江阴城就体力不支了,两个人像斗败的公鸡,一前一后,耷拉着脑袋,互不答话。后来我们搭了一段路的手扶拖拉机,又搭了一段路的大卡车,晚上十点多钟才到常州城外有公交的地方。这段经历也许在我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我知道,步行虽然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方式,但远距离步行不可行。
骑自行车上班,人力加便捷的交通工具,应该是七公里距离最合适的选择。春秋两季,有时我会骑车上班,特别是参加需要掐钟点的会议,骑车最保险。我从家到单位,骑车一般需要25分钟,时间和体力都合适。过去自己没买汽车,看见那些开着汽车在路上横冲直闯,呼啸而过的俊男靓女们,心中总有点儿愤愤不平。现在自己有车了,停在车库里不开,自由自在地骑车上班,再看看那些被堵在路上、关在铁壳子里的“傻帽”们,心里别提多开心!
其实我自己也是“傻帽”,因为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开车上班。自己开车,肯定不“低碳”,上下班高峰时路堵严重,有时一耗就是个把小时,一个人呆在车里,什么事都干不了,只能傻傻地听广播里的主持人聊那些无聊的话题,就像蹲监,如果路上再碰到一、两个开车不守规矩的,抢一把,别一下,一天的心情全弄糟了!尽管自驾上班,弊大于利,但人们仍然趋之若鹜,纷纷挤进“蹲监”队伍,因为自驾出入已成为混得好与不好的标志,成为只需追逐而不需理由的时尚。当然,自己开车上班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让我们夏天不受暑热之苦,冬天没有风雪之虞。
如果能放下手上的工作,把心态调整成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那么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选择搭乘公交上班是比较惬意的。其实从我家到单位,公交线路并不很顺,两头都需要步行一段路。我一般是早早出门,跨过秦淮河步行桥,穿过鬼脸城公园,然后沿着一条僻静的街道步行一公里,即到达公交车站,上车后投币二元,在车上看看人生百态,很快就到单位附近了,前后时间约50分钟,比较生态,也比较休闲。搭乘公交最大的好处是,在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可以悠闲地观察各种人,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一个女孩,一路上不停地打电话,向男友诉说委屈,她颠来倒去就是那几句话:“你明知我心情不好,受了委屈,你也不关心我,安慰我。”旁边的一个老者斜着眼、皱着眉,不停地摇头叹气,女孩却浑然不知。小的很搞笑,老的更搞笑。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身边全是戏。还有一次,车上几个老者不知为什么斗起嘴来,一个个脸涨得通红,谁也不服谁,坐在后排的一位更老的老者看不下去了,突然大声道:“你们这群小把戏烦人不烦人!”众老者回头一看,都噤声不语了。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在鼓楼街心公园看到一个疯人表演,他大概是因演员梦或导演梦破灭后而失去了心智,当时他把自己臆想成一个正在执导一部电影的大牌导演,夸张地挥舞着双臂,大声喊道:“海景!微笑!全体!”在他的眼里透露出一种空洞的光,因为在他的眼里并没有行色匆匆的路人,只有蔚蓝色的大海和对他崇拜无比的演员。来来往往的行人几乎没有驻足停留的,人们需要工作,需要时间。我独自一人看了很久,我突然发觉,疯人有时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他们没有世俗的烦恼,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无需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自己的快乐。真的,他们比我们活得更真实、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