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与老子

(2010-02-23 18:30:48)
标签:

宗教

老子

周王室

哲学体系

孔子

中国

分类: 文史哲

 

 

孔子与老子

——关于电影《孔子》的话题之五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比孔子年长三十岁。老子曾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和“柱下史”等职,因此熟于礼制,谙于掌故,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有资格当孔子老师的人。

    虽然老子与孔子大体生活在同一年代(春秋中后期),共同经历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纷争的混乱,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与阅历不同(老子当时在中央政府任职,主管王室的典籍,而孔子则是在地方政府任职,接触到的古代典籍较少),因此在思辨层次上就显示出了较大的差距。老子的哲学思想首先探讨的世界本原问题,即世界万物的起源问题。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万物”。“道”的本质属性是“道法自然”,即顺应“四时代御”、“昼夜更替”的自然规律,因此他要求“人为”的一切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清静无为”(这里顺便说几句,今人在研究老子哲学思想时,总要按照西方的哲学体系来硬性论定老子的“道”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其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范畴)自成体系,如果一定要用西方的哲学体系来生套中国的哲学体系,不仅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也会把人的头脑搞乱);而孔子对于世界本原问题采取的则是回避的态度:“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为什么罕言天命?因为他没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古代典籍,对与天命相关的怪异现象知之甚少,因此他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过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等世俗问题上。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强调积极有为,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今天我们在研究老子和孔子时就会明显感到,老子的思想中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而孔子的思想中多半是为人处事的常识和道理。前者领悟到的是境界,后者明白的是道理。

    对周礼顶礼膜拜的鲁国地方小官孔子,对周王室的“守藏室史”老子自然是无比敬仰与崇拜,希望聆听他的教诲,得到他的帮助。《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典籍中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但史书中的记载互不相统,各有侧重,因此孔子到底见过几次老子?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二次,有的说三、四次,有的则说七、八次。其实两人见过几次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前期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请教周礼方面的知识,他曾对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史记》、《孔子家语》)于是他和南宫敬叔一起赶到洛邑(周朝都城)向老子请教。老子在送他们出门时曾给孔子一番忠告,核心内容就是要孔子认清周朝“礼崩乐坏”的大势,对于现实政治不要太投入、太认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过此时孔子年纪尚轻,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思想境界都无法达到老子的高度,因此难以理解老子忠告的深刻含意。从《论语》的相关记载中推断,孔子“适周问礼”收获还是蛮大的,他对老子也充满了敬意:“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随着孔子的生活阅历丰富和政治经验增长,后期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主要是关于治国安邦的政治问题。《庄子·天运》记载了孔子五十一岁时再次登门求教老子的经历。此时老子已经辞去了周王室的官职,隐居乡野,集中精力思考哲学的本原问题(“道”),所以他对孔子津津乐道的“仁义”完全是嗤之以鼻,他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把孔子弄得一头雾水,以至于拜访结束后,孔子回到家中一句话不说,发了三天呆。他的学生问他见老子有何收获,他郁闷地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阕,予又何规老聃哉!”意思是说,如果地上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如果水中的鱼,可以用钩钓取,如果天上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可是遇到见所未见的龙,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电影《孔子》中并未再现孔子求教老子的情节,因为两位圣人坐在一起讨论的,不是枯燥的“周礼”,就是玄而又玄的“道”。这些内容,电影难以表现和驾驭。不过在孔子垂垂老矣之时,让老子在梦幻中出现,两人的定位,一个为神,一个为人。如此设计用心良苦,颇具创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子与南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