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欧.亨利  《供应家具的房间》

(2016-08-09 10:00:52)
标签:

转载

 

                           感伤,冥冥之中的悲剧

                                        —《供应家具的房间》

    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母亲早逝。十五岁便去药店当学徒,五年后劳累成疾。后迫于生计,又调换过不少职业,个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婚后,被控盗用公款,为避免审讯带来的人格侮辱,他愤然离家出走,从此隐姓埋名、到处流浪,直到接到妻子病危的消息,才赶回家中,岂料竟沦为阶下囚。监禁的日子,在悲痛和屈辱中度过,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女儿与写作。这个有着“自然的天赋、独特的个性、开朗的胸襟”却一生落在“老鼠夹”中的作家,蘸着自己的心血,以沉郁的人生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欧·亨利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所以他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含泪微笑”来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另外,他的作品也揭露了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卑劣品质,进而怒斥社会的丑恶黑暗,是对社会阴险、丑恶、污秽、沉沦层面的一种鞭笞与否定。

《供应家具的房间》便是这样一篇文章,与欧·亨利的其他名篇,如《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样,伴着意料之外的结尾的,是无尽的痛。然而这篇小说带给我的,更多的则是一种恐惧。

    晚上断黑的时候,摇摇欲坠的红砖房屋中间,一个徘徊着的寒酸的年轻人。故事就这样开了场。他,这个年轻人只是想找间房子租下,终于到了第12家的时候,出来了一个女房东。以下对这位女房东的描写初见欧·亨利辛辣的讽刺力度:“她的模样使他联想到一条不健康的,吃的太饱的蠕虫;蠕虫吃空了果仁,只留下一层空壳,现在想找一些可以充饥的房客来填满这个空间。”而他,将成为这条大蠕虫的新食物。

    整个旅馆充满了死亡气息,当时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几乎就是笼罩在这样一种让人窒息的环境中,描述铺在楼梯上的那条毡毯,“它仿佛变成了植物,在那腐臭阴暗的空气里化为一块块腻滑的地衣或是蔓延的苔藓,附着在楼梯上,踩在脚下活像是粘糊糊的有机体。”“以前,这里也许搁过花草,那些花草准是在污浊腐臭的空气中枯萎死去了。”这是个泯灭生命的地方,似乎,作者一开始就为通篇埋下了伏笔。

    女房东装做满不在乎地给他指了个房间,并一一列举这间房的好处,她着重强调这间房从来没有麻烦,住的上等客人从来不欠房租等等——道出了重点。疲惫的年轻人并未多加挑剔就付了租金,只是在走的时候,问了女房东一个问题:“你可记得,你的房客中间有没有一个年轻的姑娘,瓦许纳小姐?一个漂亮姑娘,左眉毛旁边有颗黑痣。”本文中的关键性人物第一次被作者提及。但欧·亨利此时并没有对女房东回答问题时的表情与神态做任何描写,女房东仅仅只是讲了几句关于没有见到之类的话,这与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欧·亨利的目的似乎在于不让读者在看到结局之前形成任何的怀疑。

    接下来的叙述或许正如读者所预料的那样,讲起年轻人此行的目的——找寻瓦许纳,但文章并没有正面解释前后的来龙去脉,有的只是年轻人的一小段心理活动,“他从阵容坚强的剧院看起,直到那些低级得不能再低级的,连自己都害怕在那里找到心上人的游乐场所为止”。从侧面暗示找寻过程的艰辛,也可以看出年轻人对这个女孩子的一网情深。

    一切又恢复平静后,作者开始涉及“正题”,即对这个带有家具的房间的大量细节描写。这也是一段令人窒息的苦涩描写,它包含了大量的意象,象征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环境甚至于可以用“肮脏”这个词来形容,屋子里所有的物件都可以用“破旧”和“廉价”来概括,“这间屋子带着初次见面的假客气迎接了刚来到的客人,它那种强颜欢笑,虚与委蛇的迎接像是妓女的假笑”;“家具给搞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弹簧已经脱颖而出的睡塌,活像一只在极度的痉挛中被杀死的可怕的怪物”;“地板上的每一块凹痕和每一条裂纹,都是一次特殊的痛苦的后果”。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曾经的房客们似乎都把这间房当作自己郁闷时的出气筒,不幸的是,他们失意的时候又总是太多,现实生活带给下层人民的压力似乎真的很大。

欧·亨利在文章中也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他在描写房间的破损时写道:“强加于这间屋子的一切怨恨与伤害,都是那些在某一时期称它为“家”的人所干的,……,燃起他们的怒火的也许正是那种始终存在而不自觉的,无法满足的恋家的本能,是那种对于冒牌的家庭守护神的愤恨。”欧·亨利也曾经长期在外漂流,对“家”有着极端的感受,所以也就能够准确把握那些房客的发泄心理。

    或许,冥冥之中,情人之间就是有那样一种心灵感应,一阵浓烈、甜蜜的木犀草香,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来客,激醒了他,因为这不是普通的香气,这是她所偏爱并已成为她个人特征的香味。年轻人被香气包围住了,他知道是她。她通过微妙的感觉在辛酸地呼唤他,但他却找不到她曾经存在的任何痕迹。是的,作者也在用灵异的手法完成这种感情的传达与交流,年轻人在房间里翻箱倒柜找寻的焦急场面,与空气中缭绕不散并缓慢漂移着的香气形成了对比,她一直在追随着他,她到底想诉说什么?她究竟是谁?一个人吗?诸多的细节描写在一步步地导向最后的结局。

从灵异的氛围中拔出来,女房东再次出现,她明确而具体地描述了先前所有住户的情况,一再打消年轻人的疑虑。仍然没有任何表情与神态描写。

    这时,赋予这间房生命的要素已经消失了,气氛停滞下来,没有任何预兆的,年轻人缓缓地关掉煤气灯,再把它开足,却不去点火,然后死心塌地地往床上一躺。作者关于他,就一切戛然而止了。

    最后是一段几个打牌的太太的对话,“你是怎么租出去的?人们如果知道床上曾经有人自杀过……”“我们要靠房租过活啊”,这句话被几个女人重复了多遍,她们似乎在尽一切可能为自己找寻正当理由。“这么漂亮的一个姑娘,想不到竟用煤气自杀,她称得上漂亮,只可惜眉毛旁边长了那么颗黑痣……”

就在她们把酒言欢的时候,又一条生命消失了。

    一对苦命恋人,竟然在冥冥之中选择了同样的自杀方式,在同一间房里。文章虽然没有对瓦许纳有任何的直接描写,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地出来,她和那个年轻人一样,他们受的压抑太深了,生活在那样一种窒息的环境里,他们选择了死作为自己的解脱方式。但是,这种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如果女房东不是为了那点房租而刻意隐瞒的话。

    整篇行文的基调是沉重的,瓦许纳也好,年轻人也好,女房东也好,那间带有家具的房间,折射出了当时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会感受到恐惧,一方面来源于房间诡异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是那些女房东们可怕的心理,为了赚钱,他们在亡灵的空间里照样可以镇定自若,面不改色。金钱,可以如此程度的腐蚀一个人的心灵。

    或许这一切都应归因于美国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广大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存危机感更加强烈,加以现代工业社会对人性压抑、人生态度、扭曲、畸变的程度另人瞠目结舌。道德观念等在新的社会生活面前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欧·亨利就这样从生活的侧面,撷取社会的倒影——一件发生在旅馆房间里的事,将复杂人性的成因与背景自然地揭露了出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