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婚姻中的经济学

(2007-04-04 16:35:10)

    用经济学去解释美好的婚姻行为,可能很多人觉得可怕,但仔细想想实际上婚姻行为符合诸多经济学原理。而我更愿意以此解释一下我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一部分问题。

家务与GDP:

    一位先生发现他雇佣的保姆勤劳、贤慧又可爱,最终娶她为妻。在此之前,他需要向保姆支付工资,因此,她所从事的做饭、清扫房间、照顾老人等活动理所当然地被计算到了GDP里面。但是,当娶保姆为妻后,她虽然从事同样的劳动,但雇佣关系不复存在,没有人再向她支付这部分劳动的报酬,她的所有活动也从此不再计入GDP。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保姆变成妻子,对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损失”。女人的家务劳动应该视为家庭收入,因为同样的家务,如果请家政工来做的话,是要算做支出的。

    妻子通常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小孩并从事其他家事活动,这一部分的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得不到反映。而男人们在外面辛苦打拼,成果是显性的。于是社会上普遍的观点认为男人是一家之主,因为男人在外面很辛苦的挣钱养家糊口,女人只是干干家务。实际上,男人为家里挣钱打拼,女人为男人和孩子打点生活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大家都是在劳动,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女人为家庭放弃太多,落到某些男人手上,很有可能沦为不良资产,最终被优良资产置换,在婚姻市场,有“良币驱逐劣币”。

    想到这个问题,我也并非主张说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一定要得到体现,那样人类最美妙的婚姻关系就不复存在。实际上一个女人的价值只要得到自己丈夫的认可就完全够了。

婚姻中的信息不对称:

    稳定婚姻的因素除了有劳动的合理分工、在小孩身上的投资和其他的家庭决定,却忽略了不完全信息及不确定性。有些信息是在婚姻市场中人们了解的基本因素,如子女对年老父母的贡献、社会声誉及其他行为,但有些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如配偶的可靠性、性趣的配合度和其他一些不容易察觉的其他特性。虽然人们可以借着约会及用其他的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讯息,但人们还是常因严重错误的评估而结婚,在婚后随着信息的增强而修正他们的评估。

    婚姻提早触礁,主要是因为婚姻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及在婚姻过程中累积了更完整的讯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那些不易评估的特性,如个性冲突、性趣的不配合及类似的特性。教育、年龄、体力状况以及其他容易评估的特点,不是对婚姻不满的主要原因,因为婚姻后对这些特性的了解所增不多。离婚较少发生于婚姻晚期,一般的理由主要是,如果婚姻保持不变,资本会累积且更有价值,这种资本主要指婚姻特定资本,如小孩。在有了小孩,尤其是小孩尚小时,离婚会不易发生,这一现象存在于一切社会。

同苦不能共甘:

    以前人们总是期望夫妻能同甘苦、共患难,但现实表明,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结婚时条件会较相当,而且双方也会预期对方的情况变得更好,没有人会预期当一方情况变得更好时婚姻可能会濒临解体。但事实却是婚姻常在夫妻双方的预期实现之前濒临拆散,因为若某一方比早先预期赚得多,或任何一方的特性比预期来得好,那位比预期来得好的人士就常会想到,他应该和比他的配偶“更好”的人相匹配,而她应该和比他“差”的人士配对。这一结论也得到实证的支持。

人为什么要结婚?

    1+1>2。一是指1+1之后多出一个小孩,达到了婚姻的生育目的。二是指协同效应,原意是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如果重组得当,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两个人结婚之后,也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比如以前是两个人各自承担住房成本,结婚后住房成本可以减半。另外,结婚还可以减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时发生的高额费用,比如鲜花、衣物等等。如笑话所说,鱼儿上钩之后,自然就不用再喂鱼饵了。当然,即使结婚后还会发生鱼饵费用,也属于内部关联交易了。

人为什么要离婚?

    1+1≤2。一是没能达到婚姻的生育目的,二是没有达到协同效应,导致资产重组失败。还有可能是内部关联交易过多。如果离婚时间较早,大抵属于信息披露不充分,因为婚前没有做好尽职调查,你以为自己买了一只蓝筹股,结果成为股东之后,发现其实是一只垃圾股,所以,一些投资高手就会在被套牢之前赶紧平仓。如果离婚时间比较晚,大概是一方沦为了不良资产,当初看上去或许是很般配的一对,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方成了大牛股,一方成了垃圾股,难免被作为不良资产被剥离出去,最终导致婚姻市场的资产重组频率加快了。

    快乐婚姻经济学的基础是平等沟通,相互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纪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