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武器,追求速度和威力。
声速作为一个分水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武器速度快慢的一个衡量标准。导弹因此分为超音速导弹和亚音速导弹。
随着技术的进步,超声速已不再是高速的标志。人们开始追求远远超过声速的导弹,这就是高超声速导弹。当前,高超声速的标准是5马赫以上,就是5倍以上的声速。
当今正在发展的高超音速导弹分两种。
一种是自身不带动力,由火箭带到大气层外,然后进行高超声速滑翔,这种高超声速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最大飞行距离可达10000千米。
另一种是自身带动力,由自己的发动机将其加速到高超声速,飞向目标,速度可达到5-12马赫,飞行距离视燃料多少和发动机性能而定。
那么,这两种超声速导弹比较起来,各有什么优缺点,谁更有效?
既然是高超声速导弹,对于防御方来说,由于速度太快,与拦截普通的导弹相比,反应时间将明显缩短。拦截普通导弹时,可以从容地在远中近距离上进行多次拦截;拦截高超声速导弹时,可能只有一次拦截机会!
如果雷达对导弹的发现距离为100千米(太短是吗?放大到300千米,数字乘上3就行了,自己算),如果从刚发现来袭导弹到发射拦截导弹的最短时间为10秒,对于5马赫的来袭导弹,防御方的反应时间最多不会超过48秒,假设拦截导弹的平均速度为3马赫,若第一次拦截失败,剩余的反应时间不会超过18秒,花掉5秒时间反应,导弹就已到达5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10余秒就要命中目标了,此时发射导弹拦截,拦截导弹的性能很难充分发挥,效果很难评估。
当来袭导弹速度超过7.3马赫时,防御方的反应时间最多不会超过30秒,若第一次拦截失败,剩余的反应时间不会超过8秒,完全来不及进行第二次拦截。
当来袭导弹速度达到20马赫,100千米距离不到15秒就能抵达,甚至第一次拦截都无法实施,必须将探测距离拉到200千米以外,才可能发动较有效的第一次拦截。
结论就是,面对高超声速导弹,拦截机会基本上最多就只有一次。只有一次拦截机会!意味着这次拦截必须成功,否则就意味着被摧毁。这要求能够精确地跟踪来袭导弹轨迹,高效指挥控制,导弹拦截精准、机动能力超强。
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增加拦截机会,就必须提升探测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