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管理 |
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建设取得实效的今日,中国的电子商务却陷入了无为而治的怪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无情的事实,即中国目前与国外存在的知本差距:信息化基础方面的差距;网络基础设施及技术基础方向的差距;电子商务政策和法律框架方面的差距;金融体系和市场体系方面的差距;人员素质和技术、商务经验的差距等等。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电子商务及其应用是基于西方具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即规范的市场体制、成熟的商务环境、良好的网络技术、绝对的安全机制、良好的信用道德体系、企业内部信息化的高度完善、管理体系的健全、消费习惯等。在这种基础和环境条件下,电子商务的市场导向和应用导向是一致的,即一套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有与之对应的环境需求相适应。而这种侧重于技术的解决方案,事实上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还未完成,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都十分落后,加之其他制约电子商务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电子商务的市场导向与应用导向不一致,其中存在巨大的真空。西方成熟完善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在我国的应用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实际需求的。由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没有完全形成对信息技术的自发需求,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推动下,基于西方经济水平的各种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迅速进入中国,造成一种中国电子商务的矛盾:电子商务供给过剩,而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需求还未启动,究其原因,只能说明没有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的解决方案。
在对电子商务本质的模糊理解下,把电子商务的概念和表层操作引入到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就导致了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实施中,充斥的是这样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运作流程:在中国电子商务运行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分夸大电子商务的作用;无法有效和传统产业资源相结合,片面认识和运作电子商务;追求电子商务大而全、多元化、全方位运作而未能选择关键资源或环节,突出重点;片面强调前台系统,强调对外、国际化,忽视后台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和管理;没有完整人文和管理背景的所谓“技术型”电子商务推动者、服务商,片面强调技术的可操作性,缺乏商业运作和管理思想,简单复制,缺乏创新等等。
在中国从事电子商务,必须要基于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过分地超前,过分地强调技术,必将失败。电子商务重在商务,电子只是手段,商务才是最终的目的。而许多人对电子商务理解过于简单,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营销,或者是专业门户。事实是电子商务不是一个网站本身所能涵盖的,更多的是它是传统商务与互联网络之间的资源整合。电子商务是全面的整合经济,而不仅仅是技术经济,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改造传统企业,使企业真正能够面向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用电子商务取代中间消耗,降低可变成本,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通过这种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电子商务新模式:既能把国外先进电子商务思想带到企业,又能根据中国国情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提供双重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它涵盖技术方案与经营管理的功能,使电子商务应用能流畅地贯穿于企业运作与发展的全部环节。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或者股权互换、利益共享等方式把管理顾问服务商(MCP)、数据提供商(DSP)、网络服务商(ISP)、网络设备提供商(IEP)、网络技术服务商(ITP)、以及软件服务商(SSP)等充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开放的、灵活的架构。这样的结合既有整体优势,又有专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为中国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综合的电子商务服务。这种架构的独特优势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业务发展可以不断补充新知本,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由于整合了互联网所涉及的全部资源,它可以为任何企业提供全面、系统、优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专业性是通过各自专业的服务商来提供和完成的,而每个专业的服务商都应该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新模式的出现必将导致对其可行性及市场效应的讨论,其存在及发展的理由何在?电子商务已向纵深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摆脱初级阶段的概念制造与炒作等浮躁行为,向核心业务、关键流程、客户关系、内部整合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成熟和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会对新模式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发挥空间;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和供给将是以后市场的基本点和重点,这符合新模式的服务内容;电子商务从综合横向型向垂直专业方向发展,这种专业回归符合新模式的运作流程;企业在缩小与国外的管理和资源差距方面要面对的国际化考验,将验证新模式的有效性,并能提供极大的商业机会;普通的 .com公司在市场运作、企业管理以及传统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欠缺,为新模式的存在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国家推动的“企业信息化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以及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短、长期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对新模式的支持。
通过正确的电子商务思想和运作模式为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增加商业机会,更好地服务客户,最终促进企业管理变革,全面提高中国企业面对全球竞争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最多的的资源和智慧,这就是新模式的最终目的。
前一篇:旧作-想你的时候(95.04)
后一篇:昨日下雨今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