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对成都东站交通组织提升及TOD发展的建议
(2019-05-23 08:50:33)
标签:
成都东站tod社情民意交通组织域外客 |
【社情民意】对成都东站交通组织提升及TOD发展的建议
冯延伟
一、成都东站发展现状
成都东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东南部、东三环路内侧,隶属于中铁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六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该站占地1306亩,包括东、西广场以及站房3个部分,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成都东站于2011年5月8日投入运营,是按照“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要求实施的中国铁路现代化客站的代表之作,集高铁、地铁、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社会车辆换乘及停放于一体,以“零换乘”理念了实现“人、铁、路、城”无缝衔接,大幅度提升了成都枢纽的客运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成都的城市基础设施。
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功能区北起成南高速,南达锦江区界,西自二环路、万年路、崔家店路,东至龙泉驿区界,涵盖万年场、保和两个街道办事处,总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区域常驻人口25万人,规划产业载体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功能区原有规划聚焦发展商务商贸(商务服务、精品商贸、酒店会展)、枢纽总部等主导产业,特色发展医疗康养、出行服务等关联产业,已引进华润万象城、龙之梦鹏瑞利新城、新加坡百汇医院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全力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高铁枢纽经济功能区。
2018年9月,成都召开TOD综合开发工作专题会,开始着力推进TOD综合开发模式。成都东站片区作为城市级 TOD
综合开发龙头示范项目,面临进一步转型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成都东站建设理念先进,曾获得不少好评,巨大的旅客流量也为TOD综合开发模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因车站规模巨大,也因周边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还因原设计存在不周之处,在站内外交通组织及便利旅客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尽快加以改进,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物流、商务流、信息流汇聚的需求,并成功转型TOD综合开发模式。
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站房内部及地下停车场:
1)人行交通流线过长,给体弱及携带大行李的旅客造成不便;
2)站房内部交通引导标识的设置相对比较混乱,导向性不强,旅客易走错方向,既影响个人体验,也降低整体通行效率;
3)地下停车场的功能分区易“管理”但不方便使用,交通引导标识的设置同样比较混乱且导向性不强,降低交通转换效率。
2.车站外部:
1)成都东站按传统火车站需求模式设计了东、西两个巨大的地面广场,但利用效率很低。而且,绿化及停留休息设施很少的大面积硬质地面广场,在冬夏两季使用体验很差;
2)东站原有的外部交通和车辆停放设计已不能适应网约车大量发展的需求;
3)车站外部道路虽呈网状,但交通指示牌的引导性不强,不熟悉环境的驾驶者易迷路。
3.TOD综合开发模式的需求:
TOD要求紧密围绕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更强调人行、骑行等慢行交通设施的便捷性,目前东站周边交通组织对此考虑不足。
三、针对性建议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运营、管理是综合性的大工程,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商业规划、建筑学、城市管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广告传播学、大数据等多门科学,建议组织专门团队,集合各类专家之所长,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综合性的解决方案。现仅根据本人近期调研情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建议如下:
1.对于站房内部及地下停车场的建议:
1)针对人行交通流线过长的问题,建议对地面层及地下一层站厅层进行局部改造,增设水平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可方便旅客通行,改善旅行体验,展示成都好客态度,并可起到引导旅客流向,提高通行效率的作用;
2)建议邀请专家团队,对站房内部及地下停车场的交通引导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更新。设计应综合考虑旅客心理和体力承受能力、站场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运用颜色分区、符号引导等方式增强交通引导作用。引导标识物的设置应在标牌形制、安装方式等方面进行统一。建议更充分地利用地面设置引导系统;
3)建议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小程序、站场环境内信息推送等多种手段,采用主动方式进行交通引导。
2.对于车站外部交通提升的建议:
1)建议对东、西广场进行功能提升,适当增加绿化及停留、休息设施。建议研究在地面广场适当增设网约车停车场的可行性;
2)道路交通标志牌具有法令的性质,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置。但考虑成都东站外部道路现状,建议在不影响现有道路交通标志牌的前提下,增设辅助引导系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运用颜色分区、符号引导等方式增强交通引导作用;
3)建议在车行与人行交通矛盾比较突出的个别点位增设人行天桥。对于人行天桥的设置,建议充分考虑与未来TOD人行交通组织连接的可能性。
3.对成都东站转型TOD综合开发模式的建议:
所谓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成都东站已具备“公共交通”基本要素,但与那些以城市地铁、轻轨为核心的相对较为封闭的TOD开发模式相比,东站作为大量外来旅客集散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有其自身运营规律,也与传统TOD模式有相悖之处。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适度调整,才能更好地将疏散与聚合两种不同需求加以统一,实现TOD开发模式的落地生根和充分发展,早日建成城市级
TOD 综合开发龙头示范项目。
1)建议加快成都东站片区TOD更新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前提下加快部署。规划应注意将区域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核心两种功能有机结合,规划应对本地居民的居住、生活与出行需求做出充分响应,规划应对外来旅客住宿、办公、营商、旅游等多种需求做好功能布局,以便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
2)建议在满足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早解决东站片区内慢行交通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问题;
3)建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早实现地下交通和地面交通乃至将来空中连廊交通的交织互连;
4)TOD以完善的公共交通为基础,同时还需要高品质居住和商业、产业发展。建议一方面适当调整东站周边用地规划,增设高品质居住区,另一方面将成都东站与三环路连接的两座高架桥升级改造为全互通立交桥,以便进一步加强成都东站与三环路外万科魅力之城、蓝光锦绣城、首创国际城等高品质住宅区的联系。
限于学识不足,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也欢迎交流和批评指正。希望能为成都市加快建设成都东站片区城市级 TOD
综合开发龙头示范项目做出贡献。
后一篇:我的抗疫题材水彩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