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彻理解所得税计税基础
(2024-01-09 14:02:10)分类: 财税宝典 |
一、计算利润一般来说与资产有关,而与资金来源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无关。
一般来说,如果忽略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的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就是一码事。二者都是收入减成本以后得出来的,会计收入减会计成本等于会计利润,税法认定收入减税法认定成本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但因为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有差异,所以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相等就很常见了。
如果你是税务局的,计算辖区内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很可能不太相信企业的会计利润,而是更关注核定收入减核定成本。通过认定收入减认定成本得出应纳税所得额,是一种更符合大从理解口味的思考方法,基层大多也都是这么干的。但如果你是企业会计,你更加关注你的会计利润,人家税务局给出了应纳税所得额,你总要和你的会计利润挂上钩,如果差距较大,你总要找出原由,否则你也没法向董事长交待啊。
也就是说,会计更加关心通过自己的账簿得出会计利润,再根据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一番调整,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如果遵循这样的思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中,一般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啥事儿,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时不用操这两者的心。(有人会说,负债有利息啊,那是另外一回事,这里要表达的思路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没利息,计算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时与负债无关吧?先想到这一层)
先说收入,会计收入和税法认定收入,一般来说差距不大,即使有所不同,有一条是一条,别忘了,记着调整就行。
再说成本,会计成本和税法认定成本差距较大,主要反映在资产分期进成本对某期成本的影响;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成本计算的影响很小,你简单一想就明白,这两者只是资产的源头而已。换一种说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筹集资金的手段,共同形成了资产,资产就是未来的成本,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很少能对成本构成影响。
比如长期借款和实收资本,这些都是资金来源的手段,有了钱去买设备,有了设备生产产品,有了产品卖钱形成收入,收入减成本(资产某期进入的成本)就是利润。可见,一般来说,计算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这件事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