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2021-09-22 05:42:49)

------记录建国初期发生在河南农业的重大事件!

------叙述一个老知识分子科研报国的奋斗历程!                                      

                           

                        引           

                                       

    单枪匹马、以笔“算天”,竭尽全力向“长期天气预报”难题发起挑战。他宏伟的目标是:将天气预报做成《日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类造福! 1978年2月3日,河南省气象局在他尚未解除限制的时候,聘请他为河南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同年12月4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的核心组领导,直接指定他参加《全国农业气象科学技术规划会议》。

 

    这位特殊的人物就是:原河南省农业试验场(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前身)建场时期的副场长兼技术室主任,四级农艺师、小麦育种、生物统计专家王植璧先生。 

 

    王植璧,男,河南省获嘉县西刘固堤人(1918--2008)。194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学系,1950年6月,王植璧被任命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技术副场长,负责全省的农业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一)、献身农科  硕果累累

 

    河南,地处中原又是农业大省,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四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粮仓。河南的粮食产量不但关系到全省人民温饱,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河南农业科研事业的带头人王植璧先生深感责任重大,矢志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决心为河南农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有志者事竟成!为发展河南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实现粮食丰收,王植璧每天朝思暮想:战后的河南农业怎样恢复?如何组建科研队伍培育优良品种?怎样才能当好省委、省政府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参谋?为使这些问题能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他将铺盖搬至农场,与科研人员一起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经过八年奋战,终于使河南农业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跨入全国先进的行列。

 

    当年的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虽说是一个科研单位,却承担着全省的农业科研计划与各地农场事业费的分配与管理任务。因此,上任后的王植璧工作十分繁忙。我们翻开当年《河南日报》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可以清晰地看到王植璧为河南农业发展留下的点点轨迹:

 

    他主持全省第一次农业调查,一人承担方案设计和培训调查队员的任务,为勾画河南农业发展蓝图摸清了家底(注1);他以独特的视野向政府提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不应远离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主张,反复陈述利弊,终于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迁入郑州市郊区,打开了通道、选定好场址,也为日后河南农科院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注2);他提议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种质资源库,主持征集到8460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为科研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3);他率先在全省组建起36个作物品种试验网点,坚持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开展区域试验,“算”出“阿夫”等小麦优良品种在河南推广(注4);他率领全省科研团队奋战八年,使河南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713.5万吨增加到1958年的1264.5万吨,为解决河南人民“吃饭”问题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注5);他多次代表河南在全国农业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其“河南小麦增产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录到农业部推广的丛书中(注6);他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的科研队伍,原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更令院士,便是他1953年tui jian留学苏联的学生。他为建国初期河南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注7)。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王植璧先生1991年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

 

        (二)、力排众议  拯救河南霜灾麦苗

 

    1953年4月12日,河南省110个县中有97个遭到历史上罕见的霜灾,“冬麦和春播作物受到严重摧残”(注8),遍地是被霜打枯死的麦苗。在“春荒未过,夏荒又成定局,对人民生产、生活情绪的打击与威胁至巨”的情况下(注9),使尚未集体化的个体农民感到十分恐惧,不少人准备逃荒要饭,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群体性抢粮事件,全省上下弥漫着恐慌气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历史上的1925年云南霜灾,曾“造成24万余人死亡,62万余人成为病夫,64万人流离失所”(注10)。

 

    面对如此严重的霜灾,河南省政府立即召开紧急救灾会议,并电话北京寻求帮助。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应尽快犁掉麦苗,改种高粱、玉米等作物来弥补损失。”面对形成的决议和在场的省委领导,王植壁力排众议,坚决反对“犁耙麦苗”的决定(注11),认为那样做小麦将绝收,会严重威胁已经“青黄不接”的农民生活,其后果不堪设想。他说:“被霜打枯死的麦苗根部并未死去,采取灌溉、施肥的保苗方法,可以保证收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认知下,他一人孤掌难鸣,建议未被通过。

 

    由于“犁耙麦苗”事关全省夏粮收成,省政府也不敢轻易否定专家意见,要求王植璧尽快拿出调查报告后再议。次日,“副场长王植璧等同志组成研究小组,奔赴农村实地研究防治办法”(注12)。然而,河南省农业厅仍坚持“犁耙麦苗”的救灾意见,并于4月17日在《河南日报》发文指导,结果部分地区照办损失惨重。  

 

    河南省政府根据王植璧等同志的调查报告,最终采纳了“浇麦保苗”建议,并于1953年4月25日《河南日报》头版,发出《河南省政府关于开展浇麦保苗运动的紧急指示》《河南省委重要通知》,和河南省农业试验场副场长王植璧撰写的《受霜害小麦的收成和抢救保苗问题》文章(注13)。

 

    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时开展的这场大规模“浇麦保苗”运动,对挽救河南霜灾麦苗及安定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麦苗迅速恢复生长。资料显示:当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达到299万吨,仅比上年的306万吨减少7万吨,减产2.3 %(注14)。如果将枯死的麦苗全部犁掉,势必威胁到农民的生活,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53年4月25日《河南日报》刊登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浇麦保苗”运动的紧急指示和重要通知,及王植璧先生的救灾文章。

 

     同年6月3日,《河南日报》又刊登许昌县黄庄乡姚中锋等六名群众来信,批评河南省农业厅4月17日发表的救灾指导意见,是工作轻率、不负责的表现,误导该乡农民犁掉了500多亩麦苗。

 

    河南农科院谢志隆研究员在其“霜灾”文章中不无遗憾地写道:“作为省委在农业方面参谋部的省农场,可算是立了一大功,在科研上可称为一项大成果。因当时国家还没有申报成果的制度,它没有成为一项成果纳入档案。”                            

 

(三)、身陷绝境  矢志“算天”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正当王植璧满怀壮志准备继续施展才华的时候,1958年4月1日,他被补划为“you pai”分子,受到“开除公职、留用察看,只发生活费”的处分。同时,一件往事又被翻出。1942年,24岁的王植璧为找工作参加国民政府文官高等考试,成绩获全国农业经济类第一名,在中央政治学校受训时受到过教育长陈果夫的单独接见,为此又被加上一顶“历史fan ge ming ”帽子。这年他才40岁,刚刚进入科研人员的黄金期。

 

    俗话说:人间最痛苦的“三大悲”,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就在王植璧受处分后的5年内,如此的悲剧在他家接踵而至,妻子因车祸不幸去世,长子患上精神病整日疯癫,父母先后也离他而去。连续的打击使他痛不欲生,考验着他人生的选择。望着几个未成年孩子,此刻他更明白一个做父亲的重要责任,便咬紧牙关,艰难地承担起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职责。

 

    然而,1966年9月6日“厄运”再次降临,一张勒令“王植璧三天之内滚回老家去”的大字报贴到家门口,从此他失去工作,生活费也被取消,迎来了人生最为坚难的时刻!无奈中,他两天让孩子向省委送去两封紧急呼吁信,阐述自己的专长,希望承担更多的任务为国家多做贡献。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领导干部自身难保,谁还会去理会一个右派的呼声?

   

    有位哲人讲:“人在最危急的时刻,能保持极端的放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修养。”王植璧经过镇定思考,以他特有的坚韧和责任感决定: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摘掉头上的两顶“重冠”,更为了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给国家,他选择服从!随后,他将8岁的小女儿送其姥姥家寄养,让两个稍大的孩子投亲靠友住校上学。然后,自己拉上患病的孩子,一步一步离开了经他亲手创建、培育起来的河南省农业试验场,回到阔别37年的河南省获嘉县西刘固堤村老家。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66年9月8日,王植璧被撵回农村时的粮食关系转移证明)

 

       一个知识分子所拥有的任何财富都莫过于知识。作为专政对象的王植璧回到农村后困难重重,逆境中,他重新审视了自身条件和潜力,决心以“科研报国”壮志来接受新的考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由于王植璧有较强的数学功底,特别是在生物统计方面有着突出的才能和优势,重要的是他有颗未曾向困难屈服过的心,从不绝望!最终,他确定了今后人生奋斗的目标:以笔“算天”、科研攻关!为当地农业生产预报天气,向长期天气预报科研难题发起挑战。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仍处在靠天吃饭状况,天气变化和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王植璧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有它必然的运动规律,天气变化应该也是如此。他想通过“算天”的方式,把天气预报做成《天气历》,让农民按天气变化安排农事,让工人避开不良气象施工,让将士在困难条件无法使用常规预报时,也能隔海掌握敌方的天气状况。他认为这样做不但利国利民,说不定还能走出一条独辟的蹊径之路。

 

    然而,天气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气物理现象,认识、了解和利用它,是科研工作者的长期重要任务。人们常用“静如岩石动如马,厚如棉堆薄如沙”谜语,来描述“云”的变化无常,再加上突如其来的风雨雷电,它始终像雾一样阻挡着探索者的脚步。在拥有气象卫星、电子计算机和遍布世界各地气象网点的今天,短期天气预报尚不能百分之百准确,长期天气预报更是研究的难题和禁区,研制《天气历》则史无前例!一般来说,凡带“历”字的工程都非同小可,一提到这个字,便让人望而生畏!

 

    我国气象专家、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温之平教授,在谈到2010年5月7日广州大暴雨气象台漏报成灾时表示:“暴雨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是国际性难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准确率为23%,中国平均只有15%~18%”;中国气象局长刘雅鸣女士,2017年3月15日在zheng xie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对记者说:“比如24小时内的预报准确率,温度怎样、有没有下雨,我们的准确率是87%。还有13%预报的不准。”

 

    千百年来,各国气象工作者为探索天气变化规律不懈进取,天气预报才走到如今的水平。可以想象:五十年前,一个被监督劳改的“you pai”分子仅靠一支笔,还是气象外行,在没有任何计算设备、气象资料和团队支援情况下,想把当地的阴雨晴空用《日历》形式表现出来,在长期预报上有所突破,可谓千难万险。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植璧当然明白:他选择的是条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坎坷之路。为了早日破解自然界规律密码造福人类,早日摘掉沉重的“you pai”帽子还孩子们自由,一位父亲、一介书生决心为此奋力一搏!1966年10月17日,他在给河南农科院党委及革委会的信中郑重写下:“我立誓!在政治上不完成改造,在科研上不继续贡献,死不瞑目!”

 

    当王植璧带着这个“天”大的目标,来到村革命委员会向领导汇报时,当场就遭到zao fan派批判:“算天?天是你能算得么?” 这话别说当时人们不信,即使放到现在也会认为他精神错乱。zao fan派说:“气象台都报不准,你能算出什么?别耍滑头!”王植璧认真地向大家表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请相信我的保证!” 

 

      西刘固堤村党支部书记王世福,是位敢于支持新生事物的领导,沉思后对他说:“给你一个月时间,行就继续干,不行马上停。”王植璧解释道:“气象资料属保密性质,我需要记录半年天气状况才能具备‘算天’条件”,经过争取,他得到了三个月时间。

 

      回到农村后的王植璧日子过的异常艰难。他从小体弱多病,再加上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孩子需要照顾,依靠他挣工分难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仍需大女儿寄钱来接济。然而,困苦的生活未能击垮他心中的意念,再难也没有停止过“算天”。为减轻女儿负担,他常以煮红薯干充饥,用省下的钱购买笔墨纸砚和支付向省气象局等部门写汇报信的邮资。家徒四壁的他为还去所欠的债务,忍痛卖掉祖传房子的楼板。寒冷的冬季买不起煤,他身披棉被绘图计算。肺病复发时无钱医治,他就在家中采取“休息疗法”,依靠自己顽强的信念,竟奇迹般活了下来。每日清晨,他与“五类分子”一起清扫大街,白天耕作于田间,夜晚就趴在昏暗的油灯下拼命“算天”。一旦他钻进数字的海洋,便忘却了所有的烦恼,专心致志地去解读那些毫无生气的阿拉伯符号。为了寻找宇宙深处的“密码”,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希望,他像过河的卒子一样奋勇向前、无言退缩!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这也是勇敢者的法宝。王植璧运用生物统计方法和多年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经验,创造出一套“综合分析图解法”,运用它可以使运算简洁,还可及时在浩瀚的数据中发现目标,让无法想象的事一点点变为现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让孩子们能正常求学与工作,他是以生命为代价和时间赛跑、与自己拼搏。不知这是与“天斗”,还是与“人斗”,总之,是一场决定他命运的“大决斗!”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三个月时间在他面前一晃而过,领导派人来要“算天”结果。这对王植璧来说是决定命运的时刻,他只能根据短暂的气象资料进行运算,结果推算出下周某天有雨。或许是思路正确,也可能是机缘巧合,再不然就是感动了“天公”,等到这天,老天竟然真的滴了几滴“眼泪”,这让他像看到曙光一样兴奋,领导看似也有点名堂,就允许他继续研究下去。从此,王植璧“算天”的劲头更加高涨,在他上交“思想汇报”的同时,又多出一份《下周天气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发展成《天气月历》。为感谢领导与乡亲们的支持,他将这份仅有的无形资产更名为《西刘天气历》,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西刘固堤村的乡亲们深得其利,谁家晒粮食、盖房子、娶媳妇,都要问有雨没?为此,他还和“风水仙”产生了矛盾,那自然是后话。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73年王植璧先生上交的《西刘天气历》底稿

 

     在农村,有关王植璧的传闻也一直在延续。2007年9月,乡亲王金瑞对王植璧的孩子说,他在距刘固堤三十里远的获嘉县城居住,一天邻居家要晒麦子,有人马上说:“不要晒!刘固堤的那个老you派说今天有雷阵雨。”我们不知这话是褒还是贬,其中是否含有一丝辛酸,但有一点我们知道:家乡的父老是认可《西刘天气历》的。           

  

 (四)、“西刘天气历”被省气象台认同

 

        在长达九年的农村劳动gai zao中,王植璧克服种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进行“算天”,预报的准确度也在不断提高,当地村民用他的《西刘天气历》和省气象台的每日预报相比,这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事。到了1974年麦收期间,亢村公社还将《西刘天气历》印发到各村指导夏收夏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多年来,王植璧按时将《西刘天气历》寄往河南省气象台、省农科院等部门。并随时写信汇报自己的科研动态,坚持七年未有停止。尽管他发出的几百封信全部石沉大海,但他始终坚信:为人类幸福去探索自然规律,早晚会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同。一个you pai分子,又是气象外行,日复一日地在农村自费做气象局的工作,王植璧如此执着的定力,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1973419日,王植璧突然收到河南省气象台的公函,来信表示:“这是个有益的思路,望你整理一下你所用方法的概念和具体做法步骤,并将5--9月逐日预报的结果,即晴、阴、雨等天气现象的具体预报寄给我们一份。”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反馈,这对他是莫大的鼓舞,如果没有参考价值,气象台断然不会联系像他这样的人。

       从此,河南省气象台将送至省、市委及省军区的,印有“保密”字样的内部“长期天气预报”(趋势预报),开始向西刘固堤村的you pai分子王植璧邮寄。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气象台能做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如果有人以此做手脚,局领导和技术干部是要承担风险的。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73年,河南省气象台寄给农村王植璧的内部天气预报)


   西刘固堤村党支部与革命委员会也做出决定:“今后王植璧可以不参加‘五类分子’的义务劳动”。放宽了对他的管制,以进一步支持他科研“算天”的工作。

 

    与此同时,王植璧为寻求更多的支持,积极与全国各地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联系,向他们介绍自己“算天”的方法。“当代统计气候学奠基人”、南京气象学院专家么忱生教授,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朱炳海教授,创建我国大气物理专业的徐尔灏教授,“开创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的先驱”、北京大气物理所著名专家杨鉴初研究员,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教授等,先后都给他回了信,佩服他的科研精神,肯定他的科研成果。杨鉴初研究员在收到他第14封汇报信后仍不明他的身份,十分纳闷,便来信询问“你在农村做什么工作?”

19741219日,河南省委生产指挥部(当时最高权力机构)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批复省农科院核心领导小组报告,同意王植璧返回原单位继续劳动改造。19755月,王植璧终于重返郑州,被安排在省农院作物所小麦组参加田间劳动。

 

    1976718日,郑州下了场特大暴雨,河南省气象台“长、中、短期预报组”均无报出,出现了大漏报,而在王植璧上交的《西刘天气历》中,一个月前就标明这天有大雨,气象局对这次漏报百思不解。723日,省气象台派预报科长刘长秀同志,持介绍信专程到省农科院找王植璧学习。在此后二十余次的访谈中,刘几次转达河南省气象局领导,想帮助他解决生活及科研困难的意向。王植璧先生因长期在农业战线工作,有着很重的农业情结,同时也担心离开原单位“摘帽”时会遇到麻烦,便真诚地感谢省气象局的关心,婉言给予了谢绝!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76723日,河南省气象台派预报科长找王植璧先生的公函)


 1978
23日,河南省气象局召开“春季天气研讨会”,局领导用仅有的一部吉普车来接王植璧参加会议,特聘他为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顾问。19781222日,省农科院领导在“全国农业气象科学技术规划会议”通知上直接pi shi:“核心组定王植璧同志参加。”1979628日,家乡亢村公社党委和革委会联名发来公函,感谢他为家乡农业生产多年的付出,希望他能继续为家乡做天气预报。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78年12月4日,河南农科院领导签发指定派王植璧参加会议的通知)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河南省气象局、获嘉县农业局、亢村镇政府,给王植璧先生的部分信件,及本人劳动工褶。) 

                            

       (五)、花甲之年志犹存

 

    197926日,王植璧作为河南省农林系统中的you派典型人物,他的冤假错案终于被河南省革委农林水利办公室率先平反改正,被任命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副所长,国家外文中译期刊《麦类文摘》杂志创刊主编,河南省作物学会技术组副组长。还按政策为他及子女恢复了城市户口与粮食关系,安排其小女儿到农科院工作,并为他配备了助手。禁锢了20年的精神枷锁终于被解除,王植璧激动地向党组织表示:“有生之年,要为国家多做贡献。”一位花甲老人,怀着坚定的报国信念,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是王植璧一贯做人的准则。时隔26年后的197932日,王植璧又以小麦专家身份,应邀参加“河南省农业科学家座谈会”(注15)。在座谈会上,他摆事实、讲根据、提差距,积极为河南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仍同1953年的霜灾救灾会上一样,直言向省长建议:“我国、我省都应办农业经济研究所,不然的话,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那是空话,这其中确有比农业自然科学还难研究的大学问。凭印象开个决策会不行,凭蹲点后感性认识决策也有问题。可靠办法,要靠农业经济科学的研究,有些问题不上电子计算机计算,还难以找出恰当答案的。.....,其实,没有懂经济的人为主参加,是会出更大的瞎指挥错误的。”

 

    座谈会上,他对河南省农业厅、农科院、农学院共同主持的,《河南省小麦高、稳、低研究推广协作组》的攻关方向也提出个人观点:“作为大田生产可以这样提,作为小麦科研课题,‘高、稳、低’的目标不够全面,大力研发低蛋白的高产粮食品种,是小农经济意识,会影响到全民的健康水平,我们以往在水稻研究上有过教训。”王植璧的提议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河南省科委“根据王植璧等专家意见,发展变化为《河南省小麦高、稳、、低研究推广协作组》”(16)。这一个“”字的增加,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效果,培育河南“优质”小麦品种的理念,从此被正式提到日程中来。“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王植璧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宁愿被砍,也不愿做“弯树”的人。

 对于“优质”概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万建民副院长,201691日在“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作专题报告时指出: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数量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但“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必须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失衡,身体虽然感觉不到饥饿,但健康却在无形中受损。多项研究表明,“隐形饥饿”会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障碍,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

 

    

    由于河南对培育“优质”小麦概念提出早、起步快、领导重视,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河南的优质小麦终于在2002年,率先代表中国小麦新形象出口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从此结束了中国小麦只能作为饲料而不能作为食用粮食出口的历史。河南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始终占据全国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王植璧和他的同仁们对河南小麦进行过三次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为实现河南农业丰收,解决人民“吃”的大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育种工作中他顶住压力,坚持“农业试验场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实验,农家品种未经区域试验成功不能推广”的科学原则,勇敢地为试验农场把住了关口、守住了阵地。即便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仍然坚持用科学的生物统计方法进行“算地”,筛选出“阿夫”“阿勃”“郑州24”“北京8号”等优良小麦品种,tui jian 给领导建议推广,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同时,他还积极完成了领导交付的“河南省小麦科学研究工作远景规划”等文件起草任务 。20世纪60年代,他参加培育的“郑州683”和“郑州3号”小麦品种,于1978年分别获全国及省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郑州683、郑州3号、郑引一号小麦品种的选育,促成了河南小麦第四次更新换代。”(注17

          

            算天、算地的科研之路(压缩版)

  (1977年8月5日,王植璧上交“河南省小麦科学研究工作远景规划”的文件底稿。

   

    1983年,65岁的王植璧退居二线,依然“老骥伏枥、壮志不已”,着手组建河南农科院生物统计研究室。他“以小麦资料为主进行生物统计方法应用上的基础研究,提出了EberhartB参数可用Francis参数及俞世蓉参数代替;表型聚类法及Wilson非参数法效率低;育种策略宜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等。均具有其独到的论证和规范化参考价值”(注18)。

 

    

 19886月,王植璧参加在西安召开的国际生物数学学术讨论会,应邀作“作物品种试验中稳定性参数估值间的相关性”学术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欢迎。加拿大马铃薯专家戴.乔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郭平仲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俞世蓉教授,还专门来信商谈合作事宜。

 

    1993年,离开工作岗位后的王植璧将科研阵地转移到家中。《河南农业科学》1995年第5期刊登消息报道----“品种试验的对应图分析新方法”,让我们看到77岁的王植璧仍然在为农业科研事业耕耘,严格遵守着自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诺言。 

   

                  (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少年来,凡在河南农业发展方向重大问题上,王植璧总能以犀利的目光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建议,为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他相信科学、坚持真理、淡泊名利,力尽一个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和一个专家的神圣职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97年,中国农学会授予他“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愈半个世纪成绩卓著”荣誉证书。

 

     2008年元月23日,王植璧长眠于中原大地,安息在这块他曾洒落过许多汗水、十分眷恋的热土中。虽说“算天”工程没有达到他梦想的目标,但毕竟将人类对天气的认知向前推进了小小的一步。他以个人微薄之力,在极端困苦条件下自费科研“算天”,挑战这一浩瀚的工程,不能说不是一个大胆的创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现他的梦想或许还要更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不言放弃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人类掌握自然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准确的长期天气预报将像日历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他的悼词中说:“王植璧同志一辈子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不争名,不图利,人格高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研究事业”。是的!!!此刻我们听到、看到的,仍是那个铮铮有声老知识分子的满腔热血,和他赤胆忠心的报国情。难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谢志隆研究员,在其“农业专家副场长王植璧先生的坎坷人生”文章中,竟连续用了19个词汇来评价他:“学风严谨、学识渊博,善于钻研、有学者之风。他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忠于职守、忠于业务,不很关心政治。为人耿直、廉洁自律,生活简朴、作风朴实。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尊自爱、孤傲不群。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农业科学家,也是河南农业试验场陈景润式的学者。”(注19            

 

 

注: 全书20万字,目前在出版社编辑排版中。

1、《河南日报》1950.07.21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848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848P2 

4、《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111

5、《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P534

6、《1953年小麦增产经验》P153,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

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848

8、《河南省大事记》P45

9、“河南省政府紧急救灾指示”1953.4.18

1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5

11、谢志隆研究员“霜灾”及王植壁本人信件

1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史大事记》P4

13、《河南日报》1953.04.25  

14、《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P534

15、《河南日报》1978.03.15

16、《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70

1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3

18、《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P849

19、谢志隆研究员“农业专家副场长王植璧先生的坎坷人生”

                         

(本文初稿,刊登于2011年第3期《老人春秋》杂志。2019-12-09 修订于新西兰奥克兰市, E-mail258466776@qq.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