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霞山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2012-12-25 09:40:09)
标签:

旅游

分类: 景区专题
黄大维

    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项桂冠: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保护区的功能一是保护作为世界上一类地貌命名地的典型地貌景观;二是保护华南地区一组典型的区域性标准地层及发育在丹霞地区基本未受破坏的大规模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典型生态群落。通过对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保护区实施有效的保护,使这一自然遗产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独特的地质地貌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1.独特的地质地貌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中国已经发现的912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作为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发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2.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被概况

    据统计,丹霞山已知维管植物共216科、891属、2096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种,列入IUCN(国际自然保护梁蒙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11种,列入CITES(国际濒临绝种动植物贸易公约)的有3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1种。

    动物概况

    保护区内已知动物共50目,281科,1429种。其中,列入IUCN的有73种,列入CITES的有6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

    特有和珍稀动植物概况

    兰花、红豆、还魂草(卷柏)被称为“丹霞三宝”。珍稀濒危植物有:金狗毛、水蕨、绿毛红豆、樟树、花榈木、桫椤、半枫荷、喜树。多样性的地貌类型结构和植被,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物环境,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繁衍的场所。

    保护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1.完善保护规划

    自1986年以来,丹霞山先后编制和完善了《丹霞山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保护管理规划。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丹霞山地质地貌及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立法保护

    从2005年开始,韶关市政府、广东省政府先后颁布了《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广东省丹霞山保护管理规定》、《<广东省丹霞山保护管理规定>实施办法》。2012年6月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年)》。

    3.分级保护

    根据《丹霞山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8~2015年),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内划分了两个核心保护区、一个科教基地、一个实验区,其余为缓冲区。在此基础上,根据2004年制定的《广东省丹霞山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将地质遗迹分为核心区特级综合保护区、一级景观保护区、二级景观保护区、三级景观环境保护区、外围环境保护区的“五区四级”进行保护。

    目前,区内的地质遗迹和主要保护点得到相应的保护,基本处于良好的自然状态。

    此外,已建有并落实保护措施,建立资料档案的遗迹保护点90多个,其中已开放游览区设特级保护点16个,一级保护点33个,二级保护点46个。

    4.国际标准化管理

    2007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并一直贯彻执行至今。

    地质遗迹和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

    丹霞山自1995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一直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持续利用的方针政策,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09年,成立广东韶关市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负责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保护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方面加强与完善了机构建设,加强对区内地质地貌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致力于建设世界丹霞地貌的科普基地,另一方面坚持“在保护下开发”的原则,适度的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农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实现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

    1.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2004年以来,先后投入2878万元,用于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识宣传牌和LED电子屏、保护隔离设施、博物馆建设、人员培训等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

    其中,遗产地监测站点均已建成,并在保护区范围设立界碑、界桩,同时做好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科研监测设施。此外,还针对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丹霞山委托具有丰富经验的韶关市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共同编制了地质灾害预防控制总体规划书,并加以实施。同时,通过加强对周边村庄居民的宣传,强化了其保护意识,基本杜绝了违章建设、滥伐林木、开山采石、损坏文物古迹等破坏资源现象。

    2.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结合申遗,累计投资1.1亿元进行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

    拆除整治核心区内长老峰码头、锦江沿岸、瑶塘村、断石村等区域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恢复拆迁区域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新植草皮8000平方米,完成了游人中心景观绿化、考察线路沿线景观绿化、旅游线路生态植被恢复等。

    新建科考线路6公里,改造长老峰旅游步道4公里,建成丹霞悬空栈道600米,开辟黄沙坑-卧龙冈森林科考步道5公里和大石岩至清风寨原始森林考察线路3公里以及外山门进山游步道1.5公里,建成丹霞山地质地貌博物馆、中山门新票站及附属场地建设工程占地4000平方米,增设丹霞山双喜临门观景台。

    实施瑶塘、断石村整治工程项目,项目总投入资金800万元,对两个保护区内的重点村庄76户民居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通过科学规划,统一民居外观色调,统一制作仿古招牌等,使村庄外观与保护区景观和谐统一,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一是委托中山大学调查丹霞山生物多样性。

    二是对濒危植物和古树名木以及丹霞山特殊植物群的生长状态及保护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摸底,并拍照存档,立上标识标牌,建立完整档案。通过两年来对本乡土花卉苗木的繁殖、引种驯化实验,掌握了近50个品种的培育资料和数据,为建立科普基地打下基础。

    三是封山育林,种植林木,重要游览点和接待区进行绿化。四是积极争取丹霞山全部山林列入省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对生态资源实行更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

    近年来,丹霞山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先后荣获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1.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建成新的游客中心、建成新的票务中心综合楼、游步道建设、全力推进绿道建设、投资230万元建设了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森林防火远程监视系统;投资300万元建设环境监测中心,基本实现保护区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不断完善保护区标识解说和保护系统。

    2.狠抓服务管理,不断增强队伍素质

    一方面,以建设“知识型、专业型”团队为目标,加强员工服务意识及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丹霞山保护区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全面提升保护区整体服务、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采取引进人才策略,出台教育激励政策。5年来,共吸引地质、金融、文艺等方面大专院校毕业的各类专业人才200余名到保护区工作,鼓励120余名员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较好地改善了保护区员工知识结构和学历水平,使丹霞山经营管理全面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1.广泛开展科研与科普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科研项目。

    以丹霞山为基地的中国丹霞地貌科研工作已有8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大批学术研究的成果。2009-2011年,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展丹霞地貌成因科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丹霞地貌岩穴发育关系与岩体稳定的理论研究。同时,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学生每年均安排来山考察研究。2011年10月,英国牛津大学在读博士布兰登·哈蒙把丹霞山作为其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基地;同年11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博士任舫在丹霞山进行岩石样本采集、研究。

    据统计,已有400多篇研究丹霞地貌等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地理学报》、《生态学报》、《经济地理》和《热带地理》等学术期刊发表,并出版学术专著和有关书籍如:《论丹霞地貌》、《丹霞山地貌》、《丹霞山地貌考察记》、《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丹霞山生物多样性考察报告》、《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是建立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近年来,丹霞山先后成为省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韶关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仲凯农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据统计,2008年以来各大、中专院校学生到丹霞山进行考察、实习、探险等共有60多万人次。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香港共组织3000多名师生分15批次来山考察。

    2.改进博物馆展示

    2009年,在原有的旧博物馆基础上,保护区又新建了一座占地3200多平方米的地质地貌博物馆。博物馆功能齐全,展示内容丰富多样。

    3.开辟科考线路

    2009年以来,丹霞山新建科考线路6公里,改造长老峰旅游步道4公里,建成丹霞悬空栈道600米,开辟黄沙坑-卧龙冈森林科考步道5公里和大石岩至清风寨原始森林考察线路3公里、外山门进山游步道1.5公里。其中,黄沙坑-卧龙冈森林科考线路的开发,既丰富了保护区旅游线路,又起到了保护地质遗迹的作用,并为游客提供了学习地质科普好去处。

    4.召开丹霞地貌国际会议

    2009年5月和2011年10月,丹霞山分别召开了第一、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丹霞地貌的科学研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公认和充分肯定。

    5.举办多种论坛及主题活动近年来,丹霞山积极策划组织多种论坛及全国性主题活动,扩大丹霞山旅游知名度。先后成功举办了广东自驾游最受欢迎十佳景点揭牌仪式、《中国国家地理》年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信息年会、两届丹霞山国际集体婚礼、与国内40余家电视媒体联手推出“聚焦丹霞”全国电视媒体采风大赛专题采访活动、四届全国徒步穿越丹霞山比赛、丹霞山美术写生创作大赛、百强旅行社丹霞行等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型活动。据统计,近5年,丹霞山组织了各类活动60多个,有效地扩大了保护区知名度,提升了保护区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6.与旅行社加强合作

    一是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每年定期前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对省内组团社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客户需求,投放宣传资料,签订团购协议等,密切合作关系。据统计,近年来,珠三角等城市同比增长呈良好态势,其中,深圳、东莞、江门三市每年都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

    二是扩张全国客源市场。近5年来,先后深入华中(湘鄂赣)、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启动“大篷车”宣传促销活动,组织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以及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地举办“神奇丹霞、魅力韶关”旅游推介会120余场次,与当地旅行社联系组团事宜,积极拓展客源市场。2010年,潮汕开通包机旅游团,北京发送三趟旅游专列,掀起广东旅游第二轮高潮。上海、浙江、天津、河北等省外新兴市场游客同比增长200%以上,境外市场中,澳门游客同比增长了122%,新加坡、马来西亚游客同比增长390%。

    此外,为更好地推进丹霞山市场拓展工作,丹霞山每年按季度对丹霞山品牌推广和客源市场拓展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省内外旅行社,给予相应的奖励,利益共享,共推市场。

    通过种种努力,丹霞山保护区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旅游设施设备更完善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更高了。2012年8月,丹霞山成功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在国家生物圈委员会的指导下,向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