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旅游目的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旅游地的资源禀赋特征及旅游开发状况等。其中,有五种“距离”因素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1、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我们常说的“天涯咫尺”指的就是心理距离。旅游的心理距离是指旅游者(包括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影响旅游心理距离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如果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较差,外界对其了解就相对较少,或真正了解、熟悉的人就少,或旅游目的地难于接近和达到,那么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较大。第二,神秘性。旅游目的地越是陌生、越是神秘,对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就越大。这时,旅游者的好奇性也越大,因此,此时的心理距离的拉大,并不意味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减弱。对于多中心型心理的旅游者,喜新奇、好冒险是其需求特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越神秘的地方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自我中心型心理的旅游者来说,神秘性可能成为其出游的障碍,因为这种类型的旅游者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行为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活动量小,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第三,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性。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性越差,对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就越大。第四,社会开放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开放意识越强,对旅游者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越高,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就越小,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就越大。
2、感知距离。旅游感知距离是指旅游者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信息、经历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影响旅游目的地感知距离的因素有:第一,知名度,即现实和潜在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识别、记忆的状况,知名度是个中性的概念,好、坏两方面都会提高某地的知名度。好的知名度可以拉近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距离,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坏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拉近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距离,但却降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第二,美誉度,即现实和潜在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褒奖、赞誉和喜爱的程度。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越高,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从而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距离变小,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变大。第三,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通道,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的吻合程度。
3、时间距离。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时间距离是指旅游者达到旅游目的地的过程的时间长短。影响时间距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空间物理距离;目的地空间距离与客源地空间距离越远,认知链越长,人们的认知阻碍就越大,客源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度逐渐减少,出行成本相应增加,同时旅游者可选择的目的地数量较多,余地较大。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呈现距离衰减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而言,正因为距离遥远,人们对它的理性认知水平就越低,对它的想象的认知却提高了,因其遥远、神秘而变得充满吸引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衰减规律存在一个门槛距离,在这一门槛距离之内,呈现距离衰减规律,而在这一门槛距离之外,则呈现距离递增规律。第二,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在空间物理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越好,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就越短,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就越大。时间距离是空间物理距离与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之间的函数,时间距离与空间物理距离成正相关,与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呈负相关。虽然现代交通方式日益完善与现代化,但时间距离仍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4、成本距离。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成本距离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往返所花费的成本大小。这里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两方面。影响成本距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物理距离;第二,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第三,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旅行成本(交通费用)。成本距离与空间物理距离、旅行成本呈正相关,与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呈负相关。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的成本距离越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就越小。
5、有效距离。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效距离是指旅游者在考虑成本效益之后,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距离范围。有效距离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价值、知名度、美誉度与旅游者旅游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之比的函数。因此,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效距离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价值,价值越大,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效距离就越大。第二,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知名度、美誉度越高,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距离就越远,有效距离就越大。第三,旅游者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旅游者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越高,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距离就越小,有效距离就越小。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