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0-01-10 16:15:40)
标签:

九寨沟

旅游需求

旅游资源

游客数量

旅游供给

分类: 营销、管理
王晓东     

    随着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不断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国出游总人次达到13.94亿,实现了全国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居民出游人次的不断增加,旅游景区的超载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在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国内居民大规模集中出游,使得一些著名旅游景区的游客流量激增,处于“爆棚”的状态。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刚过,据统计,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共接待1655万人次。以故宫为例,连续数天超过其最大容量,仅10月3日的客流量就达到了最大接待容量的近两倍。其他一些著名景区如长城、黄山、九寨沟等也每天处于饱和或超载状态。景区游客超载,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游客太多,拥挤不堪,容易造成游客安全问题;景区设施设备超负荷运作,容易遭到破坏;生活垃圾增多,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游客没有欣赏风景的空间,很难真正领略景区的美景和文化。

    实际上,每个景区都有其所能承受的最佳客流量,当景区某一时点所接待的游客数量超出了其最佳接待容量,称之为旅游超载。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景区偶尔会出现短时期的超载现象,但这种超载不会对景区造成长远危害,可以通过景区的自然调节功能得到恢复。景区旅游超载是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由于居民的旅游需求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而导致旅游供给不足的结果。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景区旅游超载可以通过调节旅游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变化来逐步改善,进而达到发展旅游、保护环境、满足居民需求的目标,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景区旅游超载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城乡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和长假制度的实行,为大量居民潜在出游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是现实旅游需求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般而言,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旅游支付能力越强。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增长,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外出旅游成为他们最主要选择,直接引起国内旅游人次总数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旅游总人次数已达13.94亿人次,实现了全国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另外,闲暇时间的长短也影响着旅游需求的集中程度。自1999年国庆节我国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至今已有25个黄金周,长假期间,居民获得了较长的空闲时间,旅游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人们争相奔赴著名的旅游景区,导致一些著名景区超载现象严重。

    2.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导致我国景区数量增长空间有限,客观上造成旅游供给不足。一方面,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难以相互替代,使旅游需求产生了明显的指向性,好地方大家都要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对景区规划时,景区的未来接待规模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景区的客流管理设计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景区一旦建成,其供给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制约着景区旅游供给能力的提高,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旅游超载现象的出现。

    3.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存在短期效应,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轻视规划保护,长期忽视旅游超载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景区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资源,它能够为投资者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并带动周边居民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往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略了对景区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即使景区景点经常处于旅游超载的状态,也难以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和改善旅游超载。

    4.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尚未得到广泛重视,导致景区管理不力,规划不合理。有些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出于经营业绩的需要,紧盯着大量游客所带来的门票及附加收入,一味强调吸引更多的客源,追求市场占有率,不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开发,而是对旅游资源和景区设施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忽视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导致景区长期处于超载状态,生态环境和接待设施破坏严重。

    二、景区旅游超载产生的影响

    1.破坏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大量的游客同时进入景区,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加上短期内景区难以做出彻底清洁,白色污染严重。同时,游客增多,常常会对自然景观造成践踏破坏,影响生态环境。

    2.容易损坏旅游吸引物和景区的接待设施。景区旅游超载会使一些旅游吸引物受到破坏,特别是历史遗址遗迹,一旦损毁,将难以复原。另外,景区的接待设施,如果长时间处于过度使用状态,容易受到磨损,降低对客服务的质量,影响景区的未来发展。

    3.影响游客的心情,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游客到景区旅游,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景区的人太多,拥挤不堪,会使游客无法获得应有的旅游气氛,破坏心情,使他们的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对景区及所在地区的评价。

    4.使景区难以实现科学管理,限制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景区旅游超载对景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经常处于旅游超载状态的景区,难以进行科学发展和管理。景区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如果不能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将极大地限制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三、景区旅游超载问题的应对措施

    1.做好景区科学规划,提高接待游客的最大容量。景区要通过认真的调研和考察,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规划,合理设置景区内的游客路线和各个功能区,提高容纳游客的最佳数量,游客多的时候能够保证安全有序。

    2.加强景区的管理与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峰时期客流量。可以通过实行门票预售或分时进入的措施,合理控制景区景点内游客数量。一是以景区的最佳接待量为主要依据,提前预售每日门票,有效控制游客数量;二是采用分时进入制度,一旦在某一时刻景区内游客数达到最佳接待量,即选择停售门票的措施,直到有游客离开景区,再允许新的游客进入,这样可以使景区的游客量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分时进入措施有可能造成未进入景区游客的不满,需要事先做出公示说明,制定周密而详尽的计划。

    3.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调节游客的旅游需求,指导游客合理选择出游目的地。一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向游客发布景区的交通、住宿、气候和接待容量等信息,预测未来可能的游客接待量,从而为潜在的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比如,每个黄金周,有关部门和旅游企业通过各种媒体向人们发布各大景区以及旅游城市的旅游相关信息,为旅游者选择合适的出游地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分流客源。二是利用景区门票价格等杠杆,调节和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如实行景区门票淡旺季价格,旺季时提高门票价格,增加游客的出游支出,影响游客对出游目的地的选择,起到分流客源的作用。三是加强对游客的旅游知识宣传和培训,引导旅游需求合理化,让人们理性出游,避免盲目扎堆儿。

    4.加强政府指导和制度建设,严格限制旅游超载现象。许多景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无视旅游超载所造成弊端,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景区经营者自身的觉悟,难以限制旅游超载现象的产生。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研究制定旅游超载的管理和惩罚制度,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游客安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高旅游产业素质。

    (作者单位: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