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迎豪余炳炎
问题
1、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革命遗址遗迹多分布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山区与农村。特别对革命老区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投资能力差,道路不通畅,电力供应不足,通讯配套设施落后,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游客进不来,或进来后又由于接待条件制约留不住客人,这种现象在众多红色景区并不鲜见。
2、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
通常情况下,红色景区的游览安排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最多两日游。游客所购旅游商品多是书籍、光盘、像章、伟人像等,以及当地的土特产品,对景区及周边经济意义有限,若产生住宿则以1-2日居多。
3、资金来源有限
目前,大多红色景区除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主要以门票收入为主,其他如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收入非常有限。由于没有门票之外的其他资金来源,且门票价格普遍较低,所以景区多以被动发展为主,从整体上削弱了景区的竞争力。
4、景区间实质性交流少
由于景区主题的同一性,及经营管理的政府主导性,导致景区独立发展,景区间关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客源,使得区域间的红色旅游发展不均衡。
5、旅游产品结构趋同
红色资源并不等同于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尽管是一种特色旅游,但也必须符合一般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有吸引力,可游可赏;产品形态完备,具有旅游接待功能;有市场需求,进入市场的条件齐备。
各地渴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以带动一方经济,但一些本不具有开发条件的地方盲目开发红色遗址遗迹,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结果由于当地区位条件差,不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或由于与其他景点、线路串接不起来形不成真正意义的旅游线路,即便是已开发的景点也由于游客可停留时间短、形不成规模性的旅游市场,而导致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6、景区形象缺乏可识别度
在宣传方面,红色旅游景区的布展与宣教形式单一,说教性强,不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游客来源窄化现象突出,导致红色旅游出现政府热而市场却始终不温不火的局面。
景区知名度大小有别,形象推广对于景区的市场开拓意义重大。红色景区同样如此。公众熟识、知名度高的景区常用的宣传口号往往是:中国/所在省+景区所在地名称,如中国-延安,江西—瑞金,石家庄—西柏坡等,这些宣传口号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强化了受众对景区的认知,起到了应有的宣传作用。而一些景区出于突出宣传自己的目的,乱盖“大帽子”,不利于受众对景点的地域意象定位。
7、线路组合应借壳上市
不少红色景区及其周边旅行社都以红色之旅为契入点对外宣传招徕客源,所推出线路大都以红色景区为核心作为宣传主打,但事实证明其最终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宣传者未能正确定位红色景区,未能认识到红色景区应在线路中充当红花还是扮演绿叶。如果该红色景区知名度大,充当红花理所当然,可以作为旅游宣传中的龙头景点、旗舰景点。若该红色景区并无知名度,那么就应暂时充当绿叶,换句话说就是绿叶型红色景区应通过借壳上市的方法达到推销自己,吸引客源的目的。
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红色品牌效应,主动扩大对外宣传,采取各种灵活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投资集团与个人的投资,从制约本地旅游发展的食、住、行问题入手,逐步优化提升区位条件,打破制约本地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
2、加强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
要与周边其他类型的景区联合发展,科学规划设置多样的线路组合,丰富游览内容,扩充游览路线的可选择性,努力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根据季节不同向市场推出不同的应时线路组合。
3、进行情景规划,提供个性化服务
景区的管理部门及业内从业人员应以新视角,从新层面进一步挖掘景区内涵,改变景区传统的说教形式,尝试运用视觉设计、活动设计、声音设计、触觉设计等多种方法进行情景规划,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及早编制景区发展规划
由于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针对性研究较少。为了使这一我国的旅游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早对红色景区极其周边范围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预留出景区的发展空间。
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红色旅游资源应暂缓开发,暂时保护起来,以防止盲目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已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应做好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在开发及日常管理中要保护好红色景区及周边的原生态性景观及环境。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分布于农村山区的革命老区而言,要积极鼓励当地百姓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保持老区人民质朴的精神本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