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相斥的最短距离1.210^-33米小于这个距离必然相互吸引

标签:
理论研究 |
分类: 物理理论 |
同性相斥是有条件的,那么同性相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相互之间的距离。距离的大小由普朗克常数、光速常数、万有引力常数、静电力常数、元电荷常数确定,下面我以两个元电荷为例论证两个同性元电荷相斥的条件。
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组成的规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其他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单独的半元电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基本粒子有,且只有三种形式:正元电荷基本粒子、负元电荷基本粒子、中性基本粒子,电子是负元电荷基本粒子。我的这一结论被美国物理学会2022年冬季学术交流会录用,录用摘要截图如下:
我论证的两个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和两个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被美国物理学会2025年春季会议录用,录用摘要截图如下:

该文论证的结论:f=Gh^2/λ^4c^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c是光速、λ是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f是两个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由于G、h、c是常数,所以对于中性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大小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
其实,带电的基本粒子首先它是基本粒子,其次它是带电的,所以带电基本粒子同样也遵循这个规律,不同的是带电基本粒子在遵循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大小和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同时还遵循库仑定律。众所周知,库仑定律斥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两个带同性元电荷的基本粒子的库伦斥力等于两个基本粒子的引力时,即两个带电基本粒子的引力f=Gh^2/λ^4c^2等于两个带电基本粒子的库伦斥力f电=kee/λ^2,e是一个元电荷的带电量、k是静电常数、λ是两个带电基本粒子的距离。所以有:Gh^2/λ^4c^2=kee/λ^2——(1),由于G=6.67×10^-11、h=6.63×10^-34、c=3×10^8、k=9×10^9、e=1.6×10^-19,代入方程Gh^2/λ^4c^2=kee/λ^2——(1)解得:λ=1.2×10^-33(米),可见距离的大小由普朗克常数、光速常数、万有引力常数、静电力常数、元电荷常数确定。也就是说,两个带电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等于1.2×10^-33米时既不吸引也不排斥。
结论:两个带同性元电荷的基本粒子相互排斥的条件是:两个带同性元电荷的基本粒子之间的距离大于1.2×10^-33米。
推论:两个带同性电的非基本粒子相互排斥的距离远大于1.2×10^-33米这个数量级,带电基本粒子的半径应该在10^-33米数量级,电子的半径也在1.2×10^-33米数量级。
由多个基本粒子组成的次基本粒子,次基本粒子的半径较大,远大于组成它的基本粒子的半径,所以带电次基本粒子相互排斥的距离要大一些。例如质子由多个基本粒子(大约由1836个基本粒子)组成,并且只有一个基本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元电荷,并且现代科学理论认为质子的半径在10^-15米数量级。
在原子核中,相邻两个质子由于基本粒子的相互吸引,使得两个质子存在的基本粒子会靠得很近,与此同时由于两个质子各自含有一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又相互排斥,这样必然造成在原子核中,两个相邻的质子中性基本粒子会靠得很近,其距离在10^-23m,两个正元电荷基本粒子会离的“较远”,其距离在10^-15m,在原子核中两个相邻质子的示意图如下:

图中黄色部分代表质子中性基本粒子集中区域,BC黑色线段的端点B、C是原子核中两个相邻质子正元电荷基本粒子的位置。不均匀的三部分:质量集中区域黄色、电荷存在区域、空区域。所以强相互作用的距离应该在10^-15m数量级,也就是也等于两个质子的直径之和。
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一定是弱相互作用,所以弱相互作用共有两种:第一种叫“载荷流相互作用”——两个基本粒子带同性电,因为它不仅负责力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还负责传递它的粒子带电荷,β衰变就是由它所引起的。第二种叫“中性流相互作用”——两个基本粒子至少有一个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因为它只负责传递它的粒子引力,是中性的。依据弱相互作用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要比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