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电子的质量是通过荷质比测定的,可以说,电子的质量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质量,电子带一个元电荷的电量,但是电子的质量绝对不等于一个元电荷的质量,电子也存在较为复杂的结构,电子的结构比元电荷的结构复杂得多。单独的元电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元电荷必须是相互绕转存在。
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元电荷,其它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的半径、质量是可变的,遵循的规律是:M^2R=Q,其中M是相互绕转元电荷的系统质量、R相互绕转元电荷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在自然界不存在单个的元电荷,即元电荷是和元电荷纠缠在一起或和其它的粒子纠缠在一起。一个电子至少是一个基本粒子和一个元电荷组合的结果,即一个电子至少是由三个元电荷组成。科学实验结果佐证如下:
一、解析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产生光子。
科学实验证实,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粒子的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转移到高能级的过程中会吸收能量;从高能级转移到低能级则会释放能量。也就是说,电子跃迁是能量的变化。能量如何发生变化呢?
电子是一个基本粒子或多个基本粒子和一个负元电荷的组合,所以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基本粒子的组合规律是M^2R=Q,其中M是相互绕转元电荷的系统质量、R相互绕转元电荷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基本粒子是自身质量的损失,加速剩余质量,基本粒子质量损失一半时,基本粒子剩余质量转化为光子辐射到外部空间,这个过程电子组成的系统只受内力作用,动量守恒。由于辐射到外部空间一个光子,电子剩余部分——仍然是电子,即失去一个基本粒子剩余部分的电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电子的剩余部分(仍然是电子)其轨道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是原子核外电子跃迁的本质。
其实,电子就是微小的反质子,只不过电子所含的基本粒子数量小于质子所含的基本粒子数量,并且质子多一个正元电荷,电子多一个负元电荷,仅此而已。我们知道,原子核可以发射γ光子,说明质子可以发射γ光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发射γ光子,质子也可以发射γ光子,说明质子、电子它们的组成是相似的,都是基本粒子和元电荷的组合。一个γ光子就是一个基本粒子转化而成的,推而广之,可见光子、不可见光子都是由基本粒子转化而来的。
二、解析核外电子轨道排列
原子核外的电子轨道多样化:s、p、d、f等轨道就是核外电子由一个或多个基本粒子和一个元电荷组成并绕原子核运动的结果。并且由于能量的交换,轨道呈现不稳定状态。
三、解析光电效应
光是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当某一光子照射到对光灵敏的物质(如硒)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该物质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刻增加;如果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引力,就能在十亿分之一秒时间内飞逸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形成光电流。
本质就是照射光子改变了组成电子的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质量损失到原来电子质量一半时形成光电子,可以说,光电效应的光电子就是原子核外电子,自身质量损失一半形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