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生物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2022-10-31 10:47:14)
标签:

科学探索

理论研究

分类: 生命科学

从人类诞生一直到近代工业化社会出现之前,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那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自然生态,即不会影响客观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不再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大增强,人类的活动能力足以对自然原有生态平衡构成破坏,甚至严重影响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人类的活动必须从以人为本生存、发展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发展理念过度,认识到——生物命运是共同的有机整体,并自觉控制人类的活动,有效地、充分地、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永生。

低等生物是高等生物的支撑。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技术,对自然的影响力逐步增大,必须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低等生物保护。人类盲目使用技术,以人类为中心,势必破坏生态环境,使低等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化格局被破坏,生态系统失衡,低等生物数量、种类的减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它也是高等生物数量、种类减少的开端。低等生物是高等生物的支撑,没有低等生物的蓬勃发展(至少是保住现有生态平衡),高等生物的生存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所以保护低等生物、保持生物的多样化、保护稀有物种(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是人类能够长期生存的保障。

种类、数量极多的低等生物是高等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地衣: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从地球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地衣应该是生命的主要支撑者,尤其是动物的支撑者。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巨大、覆盖面极其广泛,才能催生更复杂的生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的、复杂的生命提供广阔的、稳定的、长期的、舒适的生存环境),为高等生物提供生存的基础,是高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出现新的、智能的生命基础。

我们以食物链为例,类比推理。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构造的,源头开始于生产者光合作用锁定太阳能。食物链能量的流动是递减的,能量在食物网传递的平均效率是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所以必须有庞大的低等生物,才能出现生物的多样化,才能有高等生物诞生的可能,诞生后才能继续生存,图解如下:

关于生物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就是植物,假设没有植物,整个食物链中的源头被切断,所有的动物都将不复存在,而且是数量、种类极大的植物支撑着动物的存活,植物数量、种类的减少,必将引起动物种类、数量的急剧减少。可以说,地球最后消失的生物一定是植物。现代科学证实,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存活的数量极其有限,这是生态系统失衡的前兆或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植物数量、种类的减少,导致中间食物链的动物数量、种类锐减少,难以支撑顶端食物链的动物存活。现在流行说法——大数据有大智慧,这里我要说,大数据(种类、数量繁多的植物)隐藏着大智慧(高等动物及人类)、支撑者大智慧的存在。

理论推测,地衣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地球上动、植物的锐减,必然导致地球生态环境的失衡、破坏,甚至出现颠覆性的生态环境的动荡。地球上最后消失的生命应该是地衣,并且地衣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地球上的生物将会只有地衣的存在。也就是说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是命运共同体,甚至前者更重要。高等生物的多样性,才是庞大的低等生物健康发展的体现,才是生态系统平衡、健康发展的真实写照。

只有低等生物生机勃勃,高等生物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否则即使高等生物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必将走向衰败甚至灭亡。

继续推广,低等生物生存的基础是非生命的环境——地球,所以可以说,非生物和生物也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最大化的、理想化的、最根本的以人为本。生物命运共同体理念,看似不是以人为本的,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极致。

生物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老子的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具体应用,是最高明的、最先进的生存、发展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