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量子波动性和粒子性临界状态分析
(2022-08-15 07:59:39)
标签:
理论研究 |
分类: 物理理论 |
普朗克恒量的适用范围。
因为一个光量子由两个相互绕转元电荷组成,两个元电子位置互换,转半个圆即可,传播一个波长,此时,量子的绕转速度等于量子的传播速度时存在等式(两个相邻的量子正好相互“链接”):λ/c=πR /v——(1),其中,c是光速、λ量子的波长,λ=2R,(1)式变为: 2R/c=πR /v,整理得:v=cπ/2——(2),此时两个元电荷各转半圈——完成一个周期,一个完成的量子,量子正好传播一个波长,当量子绕转速度v时,量子不能完成一圈的转动,形不成完整的粒子,但是光子之间是相交的(由于绕转半径大),光量子的粒子性(量子性)被破坏——量子性不明显,但是此时光量子的波动性表现完整;v>cπ/2时,两个量子至少能完成一圈的转动,形成完整的粒子,光量子的量子性表现完美,但是光子和光子之间是相离的(由于绕转半径小),光量子波动性表现不明显,光量子显示为粒子性。
我猜想,光量子是一个环,环的直径就是光量子表现为波动性的波长。这样的环直线运动——即光的传播,体现为光的粒子性。多个光量子相互作用或通过极窄的缝隙,光量子的形状会暂时被改变,运动的光子能发生干涉、衍射现象也是由光量子的结构决定的。
结论: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的绕转速度等于:v=πc/2=4.71×108m/s,这个速度是光量子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临界速度,组成光量子绕转的元电荷的 速度大于这个速度光量子以表现粒子性为主,小于这个速度光量子以表现波动性为主。
将v=πc/2=4.71×108m/s代入我总结的量子常数T1= Rv2=1.16×1041,解得:R=7.2×1011m。2R=1.44×1012m,即光量子的波长大于1.44×1012m,光量子才显示明显的波动性。
解析量子能同时存在多个位置:假设北京某地到上海某地是106m,存在一个光量子,绕转半径是:5×105m,代入T1= Rv2=1.16×1041并计算得:v=4.8×1017m/s,两个元电荷跑半径是5×105m等于的圆,速度v=2×=4.8×1017m/s=9.6×1017m/s,转一圈需要的时间t=π106/9.6×1017=3.3×10-12s,可以说,现代科学观察的时间片,元电荷存在于半径5×105m圆的任何位置,这就是量子能同时存在多个位置的原因。
我在另一篇文章《构造元电荷存在的数学模型,计算元电荷的质量》推算出元电荷的绕转速度和元电荷质量的关系:m=kv,其中,v是元电荷的绕转速度,k=1.19×10-51是比例常数。
我在2015年科学智慧火花栏目发表的《 关于光量子模型的猜想》这样论述光子的结构:,光量子环的半径与光量子内部相互绕转的速度平方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解析如下: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R3/T2=A,其中,R是绕转的轨道半径如果是椭圆是指长轴的半径、T是绕转周期、A是常数。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实际观测、计算的结果,并且数学描述中也没有质量的参与,即质量变化也是适用的。在光量子内部,相互绕转的元电荷也是适用的,应该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甚至是超光速)的运动情况,在自然界具有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宏观,也一定适用于微观。改写开普勒第三定律:R3/(2ΠR/v)2=A,进一步推导可得,4π2A=Rv2=T,T是一个常数。
代入红光粒子对应的数据:T=Rv2=(3.25×10-7)(π4.6×1014)2=1.48×1023,v元电荷在红光粒子的绕转速度。
因为m=kv,v=m/k,代入:T=Rv2=R(m/1.19×10-51)2,所以m2R=2.1×10-79,所以我们得出常数: Q=M2R=2.1×10-79,M是光量子的质量。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光量子的半径与元电荷绕转速度的平方乘积是一个常数。2、光量子的半径与光量子质量的平方乘积是一个常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