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洞密度的新探索

标签:
科学探索理论研究 |
分类: 物理理论 |
2021年春季会议录用截图如下:
摘要:大质量的恒星最终演化为黑洞,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始终遵循的规律是——和自旋速度的立方成正比。对于密度大的黑洞密度的大小和光速的立方成正比,光速是一个常数,即变为比例常数乘以光速的立方,所以密度大的黑洞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小的黑洞的密度等于宇宙的密度,比宇宙密度更小的黑洞的密度大小趋近于零,存在于宇宙之内。我的这一推算比国内、国际现有理论对黑洞密度的推算都小一些。
关键词:黑洞 密度 光速
一、现有黑洞密度推算方法回顾
(一)、黑洞密度大的说法
ρ=3Mc^2/8πGM分子分母M抵消,也就是和质量无关,所有黑洞密度相等,是个定值。这个密度计算出来大约是3×(3×108)2/8×3.1416×6.67×10-11=1.6×1025kg/m3(来自百度百科)
(二)、黑洞密度小的说法
按照史瓦西半径黑洞的说法,天体的史瓦西半径Rs=2GM/C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物体的质量,c是光速。如果我们的推论正确,那么在黑洞宇宙模型中,哈勃半径将等于我们宇宙所在黑洞的史瓦西半径。我们把已知的宇宙质量带入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史瓦西半径和哈勃半径在数量级上居然十分接近。按此推论,我们宇宙其实就是在一个黑洞中的存在。那么这个黑洞的密度,就等于我们宇宙的平均密度,大约是2×10-34Kg/m3,大概是一个地球那么大的空间中,平均分布一粒沙子的样子吧(来自百度百科)。
二、黑洞密度的新探索——和国内、国际对比研究
(一)、黑洞有两种存在形式。
1、光速或超光速自转、密度极大的天体。2、密度几乎等于零的真空空间,本身静止外围辐射粒子绕真空空间光速或超光速自转,类似于龙卷风的“中空”原理。也就是说,黑洞就是能使周围的辐射粒子光速或超光速做封闭的曲线运动 。即黑洞就是能使周围的辐射围绕黑洞高速封闭旋转。
(二)、密度极大的黑洞密度推算
按照现有天体演化理论,黑洞是恒星演化而来的,研究黑洞的密度,必须研究恒星的性质及其恒星的演化过程。按照现有的理论,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了。也就是说恒星坍缩形成黑洞。根据黑洞本身的物理特性质量,角动量,电荷划分,可以将黑洞分为四类:1)不旋转不带电荷的黑洞:它的时空结构于1916年由史瓦西求出,称史瓦西黑洞。2)不旋转带电黑洞:称R-N黑洞。时空结构于1916至1918年由赖斯纳(Reissner)和纳自敦(Nordstrom)求出。3)旋转不带电黑洞:称克尔黑洞。时空结构由克尔于1963年求出。4)旋转带电黑洞:称克尔-纽曼黑洞。时空结构于1965年由纽曼求出。其中,第四类2019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恒星是自转的,恒星塌缩形成黑洞,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黑洞一定是自转的,并且高速自转。我们应该按照黑洞的第四类情况,研究黑洞的密度,即应该按照黑洞旋转的方式研究黑洞的密度。我们以我们熟悉的恒星——太阳,研究黑洞的密度。
我在科学智慧火花栏目发表的《
其实,这个结论适宜于任何恒星,我们通过物理数学知识将它推广到一般。恒星的成分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即恒星的密度是恒定不变的,球体的体积公式V=(4/3)πR3,恒星的密度ρ=M/V,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恒星的质量和恒星半径的三次方成正比。黑洞是由恒星塌缩形成的,恒星塌缩成黑洞过程质量可以认为不变,对于某一个恒星,变化为黑洞的过程中质量恒定。由密度公式可知:在特定的恒星变化的过程中,密度和半径的立方成反比。恒星塌缩演化为黑洞,一定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得,MVR=MCRS,将等式化简、并两边三次方得:V3R3=C3R3S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半径立方和自旋速度的立方成反比,由于在恒星演化为黑洞的过程中质量不变,密度和半径的立方成反比,那么密度一定和速度的立方成正比,即恒星演化为黑洞过程中有:ρ=KV3。按照此理论,黑洞自转的速度是光速,所以黑洞的密度ρ=KC3其中,K是比例衡量、C是光速,所以黑洞的密度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不论恒星初始自旋的速度(角速度乘以半径决定)多大,最终都必须增大到光速才能变成黑洞,对于任何恒星都是适用的。
下面我们求K的值。太阳的密度是:1.408×10³kg/m3,由上面推算可知,太阳自转的速度2×103米/秒,代入ρ=KV3计算得K=1.76×10-7。我们再计算一下黑洞的密度,代入ρ=KC3==1.76×10-7×(3×108)3=4.752×1018(kg/m3),所以任何黑洞的密度都是4.752×1018(kg/m3),我们仔细研究推导过程,还会发现:质量越大的恒星越容易塌缩为黑洞,我的这一结论,被美国物理学会2021年春季学术交流会录用,录用原文摘要链接地址:https://meetings.aps.org/Meeting/OSS21/Session/B04.1。我们回顾中黑洞的密度1.6×1025kg/m3,为什么这个密度数值不可靠呢?其一、我没有找到它的推导过程,不能确定它的正确性。其二、爱因斯坦论述过,在密度较大的天体,万有引力定律是不适用的,密度较大的天体引力远远超过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值,或许在密度较大的天体,引力恒量不是G,而是远大于现在测量的G值——6.67×10-11,我们从他们的计算公式:ρ=3Mc^2/8πGM容易知道用此G值计算的结果,会比真实值大。
(三)、密度极小的黑洞密度分析、推算
1、黑洞的第二种形式——真空,存在于宇宙之内。
这种黑洞的形成原理类似于龙卷风形成的“中空”。应该是大爆炸形成的正、负电子相反方向高速运动毁灭,像龙卷风的形成一样(不同方向的正负电子毁灭,像力偶的作用一样形成高速旋转的辐射,中间被抽空),光速或超光速辐射旋转形成真空。这样的黑洞密度几乎等于零。
2、黑洞的就是周围的辐射光速或超光速旋转
宇宙的边缘的辐射一定光速或超光速曲线运动,否则还向外辐射就不是宇宙的边缘。所以宇宙的半径等于它的“史瓦西半径”。和分析塌缩的黑洞半径理论一样,MVR=MCRS,r=VR/c 当c=v时,R=RS,即宇宙这个特别的天体,它的史瓦西半径等于宇宙的半径。这样宇宙这个黑洞的密度,就等于我们宇宙的平均密度,大约是2×10-34Kg/m3。
其实,密度极小甚至于等于零的黑洞,也可以用黑洞的密度ρ=KC3解释,绝对的真空,其自转速度为零,代入公式我们可知:这种类型黑洞的密度为零。这种黑洞形成的原理类似于龙卷风形成的“中空”,即中间是“真空”,但是这种黑洞的真空,要比龙卷风形成的“中空”的程度高得多,龙卷风形成的“中空”存在辐射,而这种黑洞真空,可以说不存在辐射。
三、暗物质、奇点的猜想
物质塌缩自旋速度达到光速形成黑洞,物质塌缩自旋速度超过光速即形成暗物质,物质塌缩自转速度远远大于光速即形成奇点。由于宇宙边缘本身光速或超光速自旋,所以宇宙塌缩为奇点,一定是远远超光速。所以宇宙空间主要是在宇宙爆棚阶段形(远远超光速)成的,后来(小于光速阶段)形成宇宙空间是现在宇宙空间的一小部分,尽管爆棚后已经膨胀了138亿年。宇宙或起源于奇点。物质(例如恒星)坍塌为黑洞,黑洞坍塌为暗物质,暗物质坍塌为奇点,奇点——宇宙结束同时酝酿新的宇宙。奇点的特性:是密度极大,自转速度远远超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