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新解
(2019-11-16 17:54:50)
标签:
理论研究科学探索 |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词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其实,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或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
初一,是专指农历每月第一天;十五,中国农历中十五指农历月份中月圆的日子。其实,应该是:初一,十五,月末来描述完整的一个月。但是在研究月球和地球位置关系时,我们研究初一,十五即可,因为月末和初一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是相似的。
我们知道,太阳的引潮力小于月球的引潮力(太阳的引潮力不到月球的1/2)。所以引潮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引潮力对生命是有影响的,对于体弱多病的人影响更为明显,尤其是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影响更大(即波动更明显),因为对于体弱多病的人群,他们对外界的变化承受能力更小,外界环境少有变化对他们来说,都能以承受。引潮力最大时是十五,最小时是初一。从历史的长河看,我们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引潮力适中大小的时间,引潮力极小和极大都不适于生命活动,即引潮力极小和极大对生命活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何以见得?病人或体弱的人对其生活的环境特别敏感,是客观事实。我观察、总结大量病人病情变化的周期发现:在农历初一前后或十五前后病人的病情会有不同程度的加重,表现为,病人异常的烦躁、不安,行为举止异常 ,少有不如意即思维异常、急躁不安、举动异常。仔细研究我们还会发现病人死亡的时间多数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大数据面前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必然隐藏着规律——引潮力对生命活动是有影响的。即引力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初一、十五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催生着思维活动达到高潮,对于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尤其对体弱多病的人群,过分激动、过分伤感造成的伤害是更加严重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在初一、十五前后,我们对待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要更加注意呵护。
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周期,如果病人病情的变化在农历的初一、十五前后病情异常——波动特别明显(包括病人的病情、情绪、烦躁程度等等),那么预示着病人的病情较为严重,我们在初一、十五前后要更加关爱、呵护病人。
其实,引潮力对健康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是引潮力对健康人的影响,相对自身的承受能力,影响较小罢了)。例如历史上有记载的名篇——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就创作与农历十五——情绪异常波动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赋予合理的解释,中国最重要的佳节(春节、八月十五)也恰好在初一和十五。2、毛泽东去世日1976年9月9日是农历十六。3、霍金2018年农历正月27去世。4、斯大林1953年农历正月12去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