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红楼11:黛玉重建桃花社,记述大观园最后的辉煌

(2009-07-16 11:40:52)
标签:

红楼梦

黛玉

桃花社

湘云

宝钗

大观园

文化

分类: 孟仙杂文

    如果说探春起海棠社是闺阁女儿的闲情逸致的话,那么黛玉重建桃花社则完全是感物伤怀了。海棠社引领了大观园的辉煌,桃花社则代表了大观园最后的辉煌,从此之后再无佳音。

    那年因李纨、探春代理家务,宝玉染疾,海棠社转眼已散了一年。时近暮春,黛玉偶作《桃花行》一篇,众人观之称赏,从此改海棠社为桃花社。

    众人虽然议定次日便起社,怎奈接连探春生日、王子腾之女出嫁,大家难免应酬一番;加之闻贾政即将回京,大家又匆忙帮宝玉加工作业,未几又闻贾政推迟归期,宝玉才重新鼓舞起来。可巧湘云偶填柳絮词一首,终于催生了桃花社第一社的聚吟。这次大家拈阄填词,十分新巧别致。宝钗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

    先看湘云那首《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真可谓“妙手偶得之”,巧而不浮,美而不艳,自然之咏;结尾用叶韵,点名题旨,朴拙无华。湘云这首小令可谓意趣盎然。

    探春这次才思意外迟钝起来,只得了半首;宝玉更逊色,半首也无。书生细观探春的半首,感觉平平,无出彩处。宝玉观探春词却来了灵感,提笔续上了下片,虽然终于敏捷了一次,也无妙处。

    黛玉的《唐多令》延续了她的诗风,开首即有新奇之笔,“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粉”、“香”二字锤炼得当;上片结句“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将絮比人,似有无限恨;下片更奇,句句出彩,“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寄予了无限怜惜。通观黛玉这首词,主调还是悲的。

    宝琴的《西江月》笔调沉稳,甚至较宝钗还胜,在书生看来迥乎不似女子手笔,声调甚壮。尤其是上下两片的结句,“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似乎已阅尽人间冷暖,与她年龄极不相称。

    宝钗的《临江仙》最后展示给众人,自然是尽了心力。果然,开首“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不但出新,而且沉着;上片结句“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大翻前人意,颇有力度;下片结句历来受人推崇,的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工稳妥贴,大有扶摇直上之势。

    此番比拼,宝钗为尊,自然是胜在了立意上。若论遣词炼句和题旨,宝钗、黛玉和湘云三人之稿难分伯仲,然而,诗词可贵之处就是求新,就是言志,宝钗词翻出了新意,而且翻得有力度,推她为尊是公正的。

    黛玉重建桃花社,石头记录在第七十回,彼时大观园已步入西风残照之年。以海棠兴,以桃花结,未必不是件好事。

    书生爱诗,所以对大观园海棠社(后期为桃花社)佳话勉力一论,至此已基本评述完毕。今后若有闲情,或许还会论及海棠社之外的诗词,就是后话了。(2009-07-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