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诅诗
(2009-01-29 13:04:51)
标签:
宗教信仰经文圣经耶利米巴比伦咒诅诗 |
分类: 作者博文 |
诗歌解析(一)-咒诅诗
金陵协和神学院
咒诅诗的经文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字里行间往往充满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言语与伦理,但这样的经文却也出现在了圣经之中,举几处明显的例子: “愿你打断恶人的膀臂;至于坏人,愿你追究他的恶,直到净尽。” (诗10:15) “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37:8-9)类似的经文还有:诗35:4-8,诗58:10-11,诗109:9等等。它们不断在圣经中出现,难道我们可以视而不见,或者是避而不读?这样的经文是否与温柔慈爱的上帝格格不入?新约中的教导也是要我们要以爱心待人,甚至对自己的敌人也要以善胜恶,而不是冤冤相报,难道旧约与新约的教导前后冲突吗?当然不是!因为启示新约与旧约的是同一位上帝,人会改变,但是从亘古到永远的上帝是不会改变的。但这些表面上与上帝爱的属性相违背的经文又如何理解呢?在这里与各位一同探讨圣经中的这样一个难题,盼望能对咒诅诗的理解有所帮助。
一:早期教会如何理解咒诅诗
早期教会对咒诅诗的探讨并不是很多,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从圣经原文着手,他们发现希伯来文法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表达愿望的祈使句与表达未来发生的事情的将来式是同一个句法,所以早期教会的学者认为这些可能并非是诗人的愿望,而是诗人站在先知的角度预告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例如:诗篇69:22-28“愿他们的筵席在他们面前变为网络,在他们平安的时候变为机槛。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使他们的腰常常战抖。求你将你的恼恨倒在他们身上;叫你的烈怒追上他们。愿他们的住处变为荒场;愿他们的帐篷无人居住。·····愿他们从生命册上被涂抹,不得记录在义人之中。”早期教会认为这段经文是预告那些悖逆主的人的最后结局,这并非诗人的愿望与祈祷,而是预告将来的事实而已。因为前面的经文是预言主耶稣受难的情景,诗69:19-21:“你知道我受的辱骂、欺凌、羞辱;我的敌人都在你面前。辱骂伤破了我的心,我又满了忧愁。我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我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着一个。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但是并非所有的咒诅诗都适合这样解释,因为不是这类经文都能应验。不过这是早期教会对圣经中的难解之言的一种尝试。
二、
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了一位非常严谨而又伟大的释经学者,虽然后人很少记得他,我们对他也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它在历史上却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LYRA,之所以说他重要是因为他的释经直接影响了马丁·路得,因着直接受益于他的释经方法,马丁路得的改教才有了坚实的释经基础。LYRA对咒诅诗也有过自己的观点,他与早期教会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说,咒诅诗不是预告将来,咒诅诗确实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愿望与祈求的,但是诗人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寻私仇,而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宣告公义的审判,诗人把仇敌当作敌对上帝的恶者,所以是为上帝的公义大发热心。如诗139:19-22“神啊,你必要杀戮恶人,所以你们好流人血的,离开我去吧!因为他们说恶言顶撞你,你的仇敌也妄称你的名。耶和华啊,恨恶你的,我岂不恨恶他们吗?攻击你的,我岂不憎嫌他们吗?我切切地恨恶他们,以他们为仇敌。”LYRE认为这段经文显然是诗人与上帝是站在一起的,他觉得是为耶和华大发热心,与上帝同仇敌忾,要不然就不会骂完人后还坦坦荡荡的祷告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但是LYRE的解释也引发一个问题,恶人遭报难道真是上帝的心愿吗?新约告诉我们说:“他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即使是恶人神也愿意他们悔改得救,而不是在罪恶中沉沦,神以无比的慈爱与忍耐呼唤他们的回归。这种解释似乎与上帝慈爱的属性不太相符。当然上帝也是公义的,他对罪永远是公义的,但是上帝对有罪之人却是充满慈爱的,甚至让自己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为我们舍命流血在十字架上。上帝一贯的做法是以善胜恶,以爱心赢得世人的敬拜。LYRE虽然对咒诅诗有过认真的探讨与尝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也有所帮助,但是他的解释仍然不能适合所有的这类经文。
三、
对于圣经中的咒诅诗,古圣先贤都力图寻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各位圣经学者的努力之下,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释经知识和宝贵的属灵信息 ,当我研读到前辈们的注解的时候,我确实受益非浅,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希望将这属灵的好处与大家一同分享。当然没有人能够说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的真理,正如布特曼的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真理,我们只不过在参与真理。”对于圣经的研究,尤其是圣经中的难解之言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有一颗敬虔追求的心志,就会越来越接近真理。
咒诅诗是诗歌体,既然是诗歌体,他就允许夸张的表达手法,诗歌体是感性的语言,不理会理智的规范,平时不好意思讲的,现在可以尽管说。诗歌体是情感热情洋溢的表达。例如中国著名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1)这是诗歌,不是历史,是心里话,不是行动方案。诗歌体是属于感情洋溢的语言,不受理智的规范,往往用夸张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宣泄的方法,是诗人在沮丧、压抑的时候情感的表达,咒诅诗往往不理会传统的伦理标准,它只要求在上帝的面前赤露敞开,不是虚假,当然,这样赤裸的表达只限于在上帝的面前倾心吐意。咒诅诗告诉我们,在上帝的面前不需要掩饰自己的情绪,不必要强颜欢笑,因为上帝是鉴察人心的,即使你心里的愤怒不说出来,上帝也是一清二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上帝坦诚以待。因为上帝体恤我们的软弱,我们不是圣人,所以会有脾气、个性,甚至是发怒的时候。他不希望我们老在他面前说:“好!好!好!,是!是!是!”,不希望我们在他面前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这些虚假的方式正是拉远了我们跟神的距离。在《约翰福音》就有这样的记载,当腓力把耶稣介绍给拿但业的时候,拿但业说:“拿撒勒人还能出什么好的吗?”但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他怎能不知道呢?所以,诗人不会虚假的面对上帝,他对上帝毫无保留。一个人如果想消除自己的愤怒与伤害,上帝是我们最好的安慰者与引导者,人性的一切阴暗面如果要想改变,不是把它努力地压抑下去,而是敢于面对它,把它揪出来,倾倒在上帝的面前,人愈少这样做,他就愈少机会沉浸在自我的个性之中。
(2)耶利米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性情中人,不是一个不是人间烟火的圣人。我们每个人都想耶利米一样是一个有着各种情感的实实在在的人。耶利米看见子民受伤,他就流泪,看见假先知祸国殃民他就愤怒,仇敌陷害攻击他,他就愤怒;感觉神没有按应许拯救他脱离险境,他就在神面前申诉。圣经的教导从来就不是禁欲主义的,圣经不是把我们培养成一群毫无个性与主见的机械人,圣经里人物的个性与感情是丰富多彩的,圣经从来没有说我们不可以有感情的宣泄与表达,圣经只是告诉我们:“不可含怒到日落,”“不可长久怀怒”,圣经鼓励我们把这一切都赤露敞开在上帝的面前,请求他的引导与安慰。耶利米就是一个敢爱敢恨,敢说敢言的人,他一直为反对他的人,明里斥责,暗里代祷的人。耶利米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从来没有这样对付过敌人,他不断劝他们,但又在暗地里为他们祷告,就是攻击他们的时候,耶利米也只用言语,他的敌人却是实际的动作“要挖坑陷害他·······”耶利米并非没有实力对付他们,犹大被巴比伦攻陷后,先知耶利米受巴比伦王宠爱,他大可藉巴比伦王尼布撒拉旦之手除去仇敌,但是耶利米并非是一朝得势就要复仇的小人,而是更加同情与怜悯他们的君子,那些攻击陷害他,要把他置于死地的选民被掳到异邦时,他仍然不能忘记他们,给他们写信,如慈父般地关心他们,教导他们如何在异邦的统治下平安度日。(耶29:1-32)这就是有血有肉、有脾气、有个性的耶利米,他的拳拳爱国、爱民之心虽然不被当时的人理解、接纳,但是许多年后,选民终于认识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因为在艰难之中不离弃上帝,在误解之中不丢弃选民的执着与坚韧,赢得了后人无比的爱戴与敬重。
咒诅诗让我们看到上帝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官,而是我们慈爱的父亲,他是我们最好的倾听者,他愿意听我们诉说一切。当我们在极度压抑与愤怒的时候,我们将我们的心路历程向我们慈爱的父亲诉说。而就在这诉说之中我们与上帝的生命相遇,我们经历到他的安慰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