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森 繁

(2007-04-07 17:40:35)
分类: 纪念

  真是,清明节到没有想起什么,自从昨天发了一篇纪念阮玲玉的小文以后,又想起了一位已经去世的日本朋友森 繁(SHIGERU MORI)来。

  早先,在“访奥系列”里,小吴曾介绍过一位已经去世的和中国电影有剪不断情怀的德国朋友曼弗雷德"杜尼约克。这位森 繁和“老杜”一样,他们俩生前都是和小吴相交了二十多年的挚友。老杜去世四年多,而森 繁去世已经五年了。在此之前,小吴为他们俩都写过纪念文章。既然介绍了老杜,当然也不能亏待了森 繁。今天就把纪念森 繁的文章贴出来,让博友们也认识认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日本朋友。只是有一点感到特别遗憾,和森 繁结识二十年,居然翻遍相夹也没找到一张和他在一起的像样的合影照片,但是又不能光见文字不见其影,勉强把几张带着他的照片贴出来,虽然不好,也只能这样了。

 

我所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森 繁先生

 

  得知森繁去世的消息,已是很后来的事。99年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时,我因为是评委主席,整天忙忙碌碌,只在影城大堂里匆匆和他照过一面,知道他来了,但一直没有机会和他坐下来聊聊,叙叙旧。电影节结束他回国以后,有两年多没有音讯,其实那时他已查出了癌症。拖到02年春天就不行了,但我是一直转到2003年下半年,才迟迟从胡健那里得知了他早已离开人世的消息。就象我的另一个跨国知交曼弗雷德"杜尼约克一样,2003年殁于心脏病突发,我也是事隔半年以后才获知噩耗的。森繁和老杜年龄差不多大,或许森繁大几岁,也才70刚出头,却一个2002,一个2003,同在春季,先后撒手人寰。前后不过相隔一年,骤然失去两个国际上的老朋友,实在令人扼腕。我所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森 繁

            1991年摄于东京的一次招待会上,我身旁就是森 繁。

我所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森 繁

  我和森繁认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当时中影公司老总胡健搭的桥。森繁在日本东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供职,是公司老板德间康快的左右手。这家公司不简单,德间这个人也很不简单。公司不仅经营图书,而且还涉足电影发行,尤其是从七十年代末以来一直是日本唯一一家专从中国向日本引进和发行中国电影的民间机构。生意很发达,当然也很有眼光。德间在和中国进行电影交易时,森繁就是他的全权代表,因为森繁讲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当然,在这种交往中,森繁和中国方面接触最多的就是中影公司的总经理胡健了。

  我记得那是在北京,我去出席一次由中影公司组织的新片发布会,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胡健领着一位西装革履、面容清瘦、戴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子向我走来,还没等胡健开口,那人就自我介绍说:“我叫森繁,我很早就知道您。”如何如何。经胡健介绍,我才知道他是出席这次活动的日本东光德间公司的首席代表。我惊异他的中文竟说得如此流利,尽管仔细听去仍不免有外国人说汉语的蛛丝马迹,但在通常情况下,那已经是十分标准的普通话了。

  说老实话,森繁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就象大多数日本人那样,见了你很谦恭的样子,心里不定是怎么想的呢。当时《城南旧事》刚出来不久,我在影坛上还只是个新人,他说“很早就知道”未免有点夸张。尤其是新闻发布会以后举行宴会的时候,他的那位老板德间康快,身为客人,却居然傍若无人地大声说笑,甚是喧宾夺主。正式宴会的场合,居然如此不雅,我当时就想,在这样的老板麾下,那位看上去文质彬彬、不苟言笑的下属大约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后来胡健出差到上海,我把那次对森繁主仆的看法说了出来。胡健连连摇头道:“也许你并不了解森繁的历史吧?”于是,我从胡健那里听到了一个几乎像一部电影那样的传奇故事。

  原来森 繁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本份农民,兄弟姐妹四个,他是老大。9.18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的东三省,实行移民政策强化它的统治,从日本国内迁移了大量穷苦百姓到东北以垦荒团或开拓团的名义强行耕作。森 繁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参加开拓团来到了“满州”,落户于现在的辽宁省辽阳县。日本投降以后,当地为国民党军队占领,森 繁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那一年他才14岁,并且就此和家庭失去了联系。紧接着解放战争开始,他第一仗即被我军俘获。部队首长念他年幼,就留在身边当了勤务员,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部队首长闲时教他念书识字,教的当然是汉语,难怪他的汉语说得那么流利!

  1950年,我国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开始遣返抗日战争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公民时,年轻的森 繁因为没有父母的音信一直没有同意遣返。直到1953年最后一批遣返在华日侨时,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部队首长和战友,返回了他的祖国日本。

  森 繁回国之初,日本社会尚处在战败重建阶段。由于他在中国的经历倍受日本右翼歧视,一直失业,找不到工作,一度靠卖血维持生计。后来总算在一个建筑工地当搬运工,靠苦力活命。不久又学会开卡车,成了一名集装箱卡车司机,朝出晚归,历尽辛苦。直到70年代遇见德间康快,因为精通中文而被赏识,又因忠于职守而备获信任,从此平步青云,成了德间康快和中国电影进行文化贸易的第一助手。

  后来——当然是后来,他才知道,他的父母在日本投降以后不久就被集中遣送回国了,临行还遗下一个在中国出生的不满周岁的女儿。富有戏剧性的是,八十年代,胡健居然在辽阳郊区为森 繁找到了他失散40多年的妹妹森 敦子。人间沧桑,真是不可思议!那时敦子已在当地成家,丈夫是个工人,育有一子。现在敦子全家生活在日本,过着平和的日子……

  呵呵,原来如此!真像是哪部电影里的人物一样。了解了森繁的身世,对于森 繁的印象,我几乎是转了一个180度的大弯,从此和他的交往就日渐亲密了起来。(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