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4月云南d10盐井

标签:
飞来寺云南盐井西藏昌都滇藏线 |
分类: 2013我们去过的地方 |
昨天和姚哥商量许久,他终于同意开车带我们顺着滇藏线往昌都方向玩一天,我计划中的盐井也可以实现了。
江面上有很多过去的桥,已经是危桥,旁边盖了新的,但旧的比较好看。
好像快到佛山了,山是典型的含有矿物质的样子,应该是铁矿山。
大家都会在这里拍照吧,云南和西藏昌都的交界线。
这是姚哥让我们看的,只要到了西藏一侧,路边就开始有护栏,云南比西藏穷,就没有修。
看着路边的山,姚哥说这里以前一定是海洋,山上的石头都是圆形的鹅卵石,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过的。
姚哥比我们大,带有明显“过去的”大学生的特征,各方面知识很丰富,一看就是基本功扎实的那种。
先经过盐井景区的入口,我们准备下午去。

姚哥带我们去吃盐井加加面,这家是上过央视的饭馆。

面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猪肉汤面,但每人每次只给盛一小晚,吃完服务员马上就给加,能吃就可以一直吃下去。
吃晚饭继续往昌都方向走,这条路美极了,





滇藏线上著名的角龙坝大桥,跨度345米。
澜沧江w型大峡谷,这是一个极少有人提到的景点,我之前完全不知道,还是姚哥主动要带我们来的。
这山的颜色真的太特别了,从没见过的。


往回走的路上先经过盐井的天主教堂。
这是西藏境内唯一天主教堂,186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从1865年到1949年一共有17位外国传教士来这里传教,现在当地80%的人都信奉天主教,有一名藏族神父主持。

这是《转山》中主角骑车追藏族小孩的地点,我觉得那部电影的前半部很好看,根本就是云南的旅游宣传片,但是后一半就变成科幻片了...

教堂还是藏式的,看得出已经比较旧了。

教堂里面,本来是锁着门的,大狗去找了个工作人员把门打开了。


应该是藏民用的圣经。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而盐田又成为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

我本来以为盐井距离飞来寺很远,可能去不了了,没想到在梅里往事,有上海的驴友告诉我才一百多公里,一天往返没有问题,终于如愿以偿了。
这就是刚灌了水的盐田,还没出盐。
晒出盐了,工作的藏族妇女先把晒出的盐扫成一堆,然后才装袋由牲口运出去。

在盐田工作的好像都是藏族妇女,一个男人也没看到。
所有的盐都需要弯着腰收集起来,也是很辛苦的工作。
从盐井出来就已经5点多了,再开一百多公里的盘山路原路回去,7点多回到飞来寺。
看得出姚哥挺累的,非常感谢他愿意带我们玩这一天,我们都开心的要命。
前一篇:13年4月云南d9飞来寺小环线
后一篇:13年4月云南d11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