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着头皮把《子夜》看完了。要问我里面写的什么,我的答案还是那几句套话,表现了上海30年代的社会画卷。因为实在太无聊了。要是现在谁跟我说喜欢茅盾,我知道这绝对是个虚伪的家伙。不喜欢归不喜欢,有些东西的存在,不是因为多好,而是具有某种意义。很多现当代派的艺术作品,就是这个意思了。
当我还是初中生时候,最喜欢的作家是张欣。一系列写深圳特区男女感情的小说,我看了又看,这可以算是我的琼瑶。长大一点,我转向方方池莉,这些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很多变成了电视剧。原来电视剧的欣赏水平不过高中生而已,比起《北京晚报》定位于小学水平就能看懂,已经进步了不少。
继续进入我生活的是毕飞宇,这个有着残酷笔法的男人让我觉得可怕。想来他一定是个极细致敏感的人,否则不会把女性心理写的丝丝入扣。但他又必须是男人,女性作家也许就没有那样冷静的思维态度。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和余华有相似的地方。余华的书我是不敢再看第二遍的,把人生描写的如此绝望。
也许是必然,现在最最喜欢沈从文、赵树理、汪曾祺、孙梨这种“清淡”的作家。小说中即使有大喜大悲,也绝不肯表现得太过强烈。山水田园中,讲述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如果梁实秋、周作人也可以算是这一类的话,我只能遗憾地说,好可惜,是散文。
还有一派的民俗小说,后期的刘心武、叶广岑,包括冯骥才,都是好的。这种小说里充满中国味道——远不是摆一屋子红木家具就能冒充的。
多半女生都会爱张爱玲,可惜我不是那么感冒。也许太过女性化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因为那种压抑的气氛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看不得悲惨,更何况扭曲的人性。
在梳理49年之后的作品之后,我确实感到了那种逐渐衰落的味道。中国的古典文学如此辉煌,现代文学,更不要说当代文学,即使出现了伟大的鲁迅,也无法与繁花盛开的《诗经》、《史记》、曹植、陶渊明、李白相比,后面有太多的名字,列举不清。不是时间问题,某些作家,我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比如丁玲,作品平平,被时代推上了神坛,究其文学性,我看不出什么来。类似的作家很多,但这并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今天文学已经变得什么都不是,因为大家都不看书。包括我,每年订数本“纯文学”杂志,看来看去,一年几乎没一篇印象深刻的小说。拿到书我往往先翻哪篇小说有下半身描写,优先考虑,然后再按顺序一一读过。
我实在好奇,如果有人给90年后的文学做史,究竟该怎么写。是不是那米老鼠样的郭敬明,也不得不为了凑人头,进入文学史。如果这样,前面的众五四作家,会不会哭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