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莱子“彩衣娱亲”辩

(2018-02-27 10:52:58)
标签:

转载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0299EN00SIGT.gif

老莱子是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楚“老莱子”,著书十五篇,先秦已散佚。老莱子其人,司马迁《老子传》中有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的疑笔,其实,司马迁亦不同意老子是老莱子的说法。

老莱子是不是姓老呢?沙少海《庄子集注》引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关于老莱子的,《古列女传》、《列仙传》、《高士传》记叙一致,即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

《荆门直隶州志》引《列女传》称老莱子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

《艺文类聚》引《列女传》称老莱子作婴儿自娱,着五彩斑斓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雌鸟于亲侧

鲁迅在他的《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中,大略有这样的文字: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

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

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起来,心里才能舒服。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锋如刀,于这篇小文中可见一斑。实则,我们今天读关于老莱子的历史记述,可能与鲁迅先生略与不同之感。

说老莱子娱亲,并非本意,而是后人的杜撰与美化,有不近人情的嫌疑,这点大有可能,历代关于先贤的描述,确有过于美誉与教化之嫌,当然与这些著书人的立意与目的有关,把这些个先模人物变得不可学、不可直视,变得脱离群众,这个当然值得警惕,应当批判。

然而联系关于老莱子有限的历史记载来看,他是以伺候老人为业,以侍奉老人为乐的,所以穿个花衣服,弄个把小鸟逗老人开心,对他来说,他自己似乎觉得并不过分。

今天的我们,不太可能这么做。要知道,不孝者有三,如果事事听老人的,陷亲于不义,让老人家做出错误判断与错误决定,这肯定是不孝行为。应当这样说,“彩衣娱亲”是孝的高限,对我们来说,主要还是要定出底线,对孝而言,高限者宜仿效之,主要还是不能越过底线。

鲁迅先生怀疑老莱子的行为是他自己“装”出来的,是别人“捧”出来的,是“被塑造”,如果老莱子“彩衣娱亲”是发乎本愿,那么别人即使去修饰,其真实性与可信度还是极高的。

不过,有一点让鲁迅先生不幸言中,那就是为了塑造典型,而无限放大与拔高之,让先进人物不再接地气,变得非圣即贤,普通人只能听故事而不能亲身效仿之,如此,便会“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那样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