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阅读与人生
(2021-04-26 08:26:0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山之石 |
我的读书杂感
其实,读书札记(实际上不止写读书感悟,而是有关教育现象、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记录和杂谈)是每晚都写的,我谓之“教育日记”,然而现今真要将其整理出一篇专门的文章,却又感到并非易事,因为内容繁杂。然而还是尽力整理出来吧。
一、既是写读书的感想,那便先就读书本身讲点我的感悟吧。关于读书的问题大约有三个:读什么书?读书的方法怎样?读书的目的如何?我很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下面谈几个我百思未得其解的问题,也是我关于教育的一些杂思
(一)“理想的教师”
或许是出于专业情结,或许是因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句令我印象极深刻的话,说的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诗人的灵感、艺术家的特性、哲学家的思辨,都是不能少的”,或许是对个人修养问题的看重,我一直想找出关于教师问题的解答,关于教师看到的语言艺术、人格魅力、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师的情感和人格修养等等,以及教师与教育家的差别等问题,无论将来是否从事教师职业(这里是说“职业”,不强调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特殊性及其与其他职业的差别)。而议论教师问题的小文章确有一大堆,不过较为能够涵盖其内容的可推为陈桂生教授所著教育随笔《师道实话》;然而令我更为感动的则是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中对于“理想的教师”的描述(也因此将第一点称为“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以上选摘自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这样看来,我们这些将来的教育工作者们(至少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是大部分吧)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啊!这样看来,教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呀(如果你甘当一个无需创造、缺乏教育热情、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样看来,教师职业可算是这世上最有意义、最幸福的职业之一了!
不过,还有一些我不特别关注却现实存在的问题: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如今什么“茶道”“花道”“拳道”等等都传下来了,倒是“师道”一词真的“不传也久矣”!“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显然,为了要在应有的方向上影响学生,就必须具有相当的才干。但是还不仅如此。为了要善于自觉地在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这就要教师本身是个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并且要甚至是个学识很高的人。”([俄]加里宁:《在欢迎荣受勋章的乡村学校教师晚会上的讲演》)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给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来说最容易受影响的人,信托教师们来培养和造就这代青年人,把自己的希望和未来都完全嘱托他们。这是把伟大责任加在教师们身上的一种重托!2.对教师寄予“厚望”却并不是“厚待”的困惑。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教师群体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但是就教师个人来说,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其实,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力的群体相比,大约都偏低,虽然并不低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就更不容易了!可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辛苦,其地位、待遇却又不尽如人意——只能以一些令教师欣慰和鼓舞的关于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名言给予教师以精神上的补偿!故有人感慨:“教师(职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说过我不太关注这类问题的,因为在我看来“教师”职业(或可谓之“事业”吧)有着巨大的魅力:
1.
2.
3.
本来是想通过近日所读有关教师问题的文章简单描绘出我所希冀的教师形象:拥有宽广科学的知识结构、多方面的能力才华、健康的情感意趣和健全的人格,能全心全意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现今看来讲得过于宽泛甚而混乱了。再啰嗦一句,所有的当中,我认为教师最不能缺的是教育的热情和爱的能力。
(二)用第二种思维看教育——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
之所以这样说,源于一本叫做《文科生第二种思维方法》的书,讲的是教文科生如何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物理学的方法)看待和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举双手赞成。我总以为人文修养和科学精神的和谐发展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的人”,才谈得上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的机能各具特点:人脑左半球擅长数学、逻辑、分析和语言(因此也被称为“科学的脑半球”、“认知型的半球”),
我想说明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不仅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因为当下我们的专业分工太鲜明,理科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反过来也如此,文科生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直到我读周秉根老师(我校国旅学院教授)所著的《统一相对论——黑洞-白洞隧道自组织宇宙史观》一书时,才觉得两种科学的融合竟是如此重要,如此能令人开阔心胸和眼界,并且有助于学术上新解的的产生。其中有一篇关于教育学的文章《曲线增值效应》(乍听题目,是否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教育和曲线?),文章根据相对论的相关原理先阐明曲线为何具有增值效应,随后阐发教育理念——人生走一点弯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弯曲时空裹足不前。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严密,从物理学、宇宙观的角度来阐发教育理念更能令人信服!
可喜的是,我们教育界如今确实有人这样做了,陈建翔教授提出的量子教育学,新兴的教育地理学(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
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在《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中提出,“未来21世纪以后必成为宇宙的时代、脑的时代,因而,21也同样,必须朝着放眼宇宙的意志、重视人脑的机能这种学际教育进化。”这种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而提出的对未来世界的教育的设想,我认为,是十分可取的。
(三)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上官子木先生(教育学博士,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曾在其文《论文题目的大与小》中写道:“当我看完了一位国内学者在国外大学就读时完成的博士论文时,非常感慨。这是一本研究角度新颖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书,但要在国内,作为博士毕业论文将很难通过。因为这本书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采用的是非量化、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注定要被学术界一些权威人物认为是没有学术性而遭否定。”
上官子木说的是写博士论文,我觉得写博士论文稍微“规范”点,似乎还情有可原。但问题是现在许多谈教育的文章也以
难道就不能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吗?当然不是!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用《论语》表达的,夹叙夹议,还穿插着生动的对话,却成了经典之作。卢梭的教育思想就是通过小说《爱弥儿》表达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所有的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读他的著作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还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也都是用很平实的语言表达的。这些教育经典著作平易生动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对人类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另外,朱永新教授的教育著作(可参见《朱永新教育文集》)也十分触动我,真个是“教育理论界的清风”,教育在他的笔下真的成了一首诗!
再有,以陈建翔为代表的新生态教育学派就提出对教育观念的理解和表达可以不以学术形式,可以不仅用理性阐述,可以试着用形象和感性去表达,比如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小品、寓言、童话等文学形式去表达。(可参见新生态教育学派系列丛书:《有一种美,叫教育》、《有一种感动,叫教育》、《有一种禅,叫教育》和《有一种梦,叫教育》)
就浅谈这几个问题吧,实在不能做出更佳的整合了,此刻已是深夜两点多,虽然有舒缓的音乐相伴,畅游在文字的世界里应是很幸福快乐的事情,然而,连续四个多小时的抒写确使我感到疲惫了。
最后讲两句:教育日记从10.6起写至今未间断过,我感到欣慰和欢喜,其实每晚写教育日记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自是要保持的;所读所思所感以及与老师和朋友所做的有益的交谈远不止这些,然由于时间和表达能力的限制,终不能完成一篇较令人满意的读书札记,真是惭愧!只待日后做修缮工作了……
从前喜欢用屈子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文稿的结尾,今日忽想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常用来题赠给学生以勉励之的一首词,兹录如下:
如梦令
过沅水青浪滩
绝壁悬崖千丈,
峡谷涛声回荡,
逆水偏行舟,
奋战急流飞浪。
冲上,冲上,
滩下纤歌嘹亮。
记于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原是我的一篇读书笔记,交与老师评改过,现在在此发表就,不知是否算是“学术造假”。用辛老师的话说,盗窃自己的东西也是小偷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