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医生产妇家属村官曹朝 |
分类: 他山之石 |
“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学医吗?”900多位医务工作者中有69.26%的回答是“不”!
古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医与清官一样,受人敬仰。医生这个职业曾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但如今,苦忙累,成材慢,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让医生们疲惫不堪,破碎的医患关系则成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医生们成了惊弓之鸟,不少人选择转业,医学专业更是遇冷,多个省份临床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这不禁让人发问:医学专业还能吸引优秀的年青一代加入并坚持前行吗?
案例:产妇殒命,家属失控,吓得医护“失踪”
据湖南湘潭县卫生局介绍,8月10日早上6点10分,产妇张某入院急诊待产,经医生与家属商议决定实施剖宫产手术,中午12点5分剖出一男婴。胎儿娩出后,产妇出现呕吐、呛咳症状,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可能。
下午1点50分,医院启动院内、县、市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随后院方向家属下发了病危通知书,产妇丈夫刘某签字确认。同时医院邀请湘潭市中心医院专家参与抢救,不幸的是,产妇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晚9点30分左右死亡。
据媒体报道,产妇死亡后的几个小时,产妇的家人不被允许见产妇,最后他们强行撬开手术室门,才发现产妇在手术台上死亡了,医务人员却不见踪影。
对此,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业务副院长杨剑回应说:“当天晚上11点左右,部分死者家属情绪失控,并有过激行为,为避免医患冲突,破坏医院手术室秩序,因此并未允许大部分家属进入手术室。”
针对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等质疑,杨剑表示,“家属并没有当面向他提出要见死者遗体,考虑守在手术室外的家属人数多,情绪激动,还有踹门等行为,为了不影响手术室秩序,医院也没有主动安排家属在张某弥留之际见最后一面。死者家属破门而入时,确实没有医护人员守在死者遗体身边。当时,医护人员害怕被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殴打,因而脱下了手术服,在旁边的值班室休息。”
调查:医不过二代
6月11日,《医学界》杂志发起一项名为“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学医吗?”的问卷调查,共有937位医务工作者参与。94.56%的医生表示不会让子女学医;69.26%的人表示后悔学医、从医。
六分之五的医科生放弃从医
今年年初,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文章——《从大连招聘儿科医生无人报考中看到什么》提到,政府对医疗投入很少,投入少、低诊金,必然造成待遇差;不限制挂号高速看病,必然疏漏,难免造成纠纷乃至砍杀事件;以上的一切,又造成医生流失和无人应聘。
“从专科到本科,从硕士到博士,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你要一直学下去考下去,考到最后你依然只是个高级劳动力,上看领导脸色,下查患者情绪。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被训斥到老。如果你选择的是外科,运气不好的话直到博士毕业都没有动一次手术刀的机会。”一位医生,为儿子写下这样一份“学医知情同意书”。
据上海交大医学院一位老师透露,交大学生转专业的政策较为宽松,基本不挂科就能转,而医学专业因为高考分数低,也就沦为了转向其他专业的跳板。
许多大学医学院为招生使尽浑身解数。有消息称,厦门大学医学院甚至采取免学费的办法来吸引优秀生源,但效果不佳。
不少综合大学医学院也同样沦落到分数线远低于热门专业、招生靠调剂的境地,所招的医学生质量一届不如一届,以致医学界甚至都不再好意思提“精英教育”。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改政策研究专家李玲透露,近几年,我国每年培养的医科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六分之一。六分之五的医科生学成后放弃从医,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男不学医,女不学护”
“我是不会让我闺女学医了。”2014年3月1日晚,天津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苏洋在微博上写道。发微博前,因为没能满足一个病人想调换床位的要求,他遭到了病人的唾骂。那一刻,他已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
1980年出生的苏洋,在南开大学医学专业读了本科、硕士、博士,再赴美国耶鲁大学,一路读下来,他被安排到现在的岗位上,至今已有四年。
“很多家属都是抱着对医院不信任的态度来的,只要有一点问题就会增加这种不信任感,从而加剧矛盾。”苏洋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幸福,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还要莫名受气。
事实上,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当医生,往往意味着终生的付出与牺牲。再加上当下不够健康的医疗环境,医学世家断层、“医不过二代”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任黎明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现在就业形势不乐观,大城市三甲医院的招聘门槛高,新入门医护人员的收入低。而且,跟其他职业相比,医生的培训周期长,一般来说,医生在32岁左右才能独当一面。另外,医疗界大环境不好,医患关系紧张。”
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的一个外科医生曾慷慨激昂地写下《致报考医学院校的孩子》一文,“我们科室老中青三代医生算上,共40多名大夫,包括全国知名的专家4人,只有一个医生的孩子选择了学医。从医近20年后,我决定,我的孩子‘男不学医,女不学护’。如果我的儿子非要学医,我将只允许他学兽医。我以负责的态度,坚决反对任何向我咨询的人去当医生护士。”
“据我观察,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去医药公司、器械公司、物流广告公司的,这几年明显增多。”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副书记王永辉表示。
“当今的社会,挣钱机会太多了,没必要吃苦受累还被人骂,所以很多人改行也很正常!” 苏洋分析道。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陆晓文认为,这需要医患之间更多的沟通、理解和尊重;但更深层次,需要对医疗制度进一步改革,让医生能体面尊严地工作。
解读:
医生这一职业被虚拟夸大了
古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医与清官一样,备受敬仰。在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工作了十几年的医生王微看来,这都是圣人造相,“其实医生就是一种治病救人的职业。但是这种圣人造相,已经超越了职业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虚拟夸大”。
患者将疾病恶化直接归罪于医生
王微和同事们开过玩笑,“自古名医就是个危险职业。华佗纵使医术再高,不也遇到了曹操?”
而现在,医生面对的危险并没有减少。
媒体披露过一个针对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结论是:除了医生收受“红包”外,更多的,患者认为医生和医院沆瀣一气,增加病人负担。许多患者甚至将疾病恶化直接归罪于医生,指责医生既无医技,又无医德。
这让很多医院忧心忡忡。有些医院甚至聘请警察为副院长,负责医院安保。
“在台湾以及美国,法律在保护医生方面规定得比较详细。在人们的意识中,医生是一个挺伟大的职业。在台湾,医生很少受到肢体上的伤害。”王微的学生、来自台湾的王颐(化名)说。
她出生在台湾,在美国度过少年时期,来大陆读医学硕博。“在台湾和美国,医生的门槛很高,相应地,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不错。医疗保障的完善也很少让医生考虑其他事宜,他们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医疗指南范围内治好患者。”
医生需要学会表达
据一项华东地区30家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患者信任医生。而医患矛盾最直接的原因恰是沟通不够。有统计表明,70%以上的医疗纠纷由此引起。
在中国传统中医的诊疗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治疗方式由来已久,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就医方式。
通常,在这一过程中,医生通过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而患者在交流中感受到医生的重视和关爱,从而得到慰藉。而西医的治疗手段,则过多依靠医学仪器,而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
“比如现在,医生做手术之前,需要患者家属签字,这是必走的程序。但医生和家属交流时,往往是不太通畅的。”
王微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动手术也无济于事的绝症病人,家人已经倾尽所有,这种情况下,医生就要表达一种婉拒。如果医生尽力去救了,但之前他没有和家属进行一个有效的沟通,手术后的结果往往很难令患者满意。”
“医生从事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而是一个关乎生命的社会学科。因此,医生考虑的东西应该很多,甚至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王微说。
医生就是医疗体制的挡箭牌
据公开的医疗学术统计数据显示,称得上级别的医院,医生的技能虽不是万无一失,但失手概率极低。
业界普遍认为,有些事故确属医疗事故,但大部分所谓的医疗事故都是医生在“医规”指南下进行的尝试性拯救,称不上事故。但这些真相往往被不熟悉医疗程序的媒体曲解。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每个医生在医术上都追求完美,不想留下哪怕一点败笔。即使那些只追求名利的医生,也不可能置医疗准则于不顾,葬送自己。”王微说。
当下,很多媒体以不同方式推出了很多专业的医学栏目,对医生的正解正在形成。“当然,医生还承载着很多暂时不可改变的困局,医疗体制的改革仍需深化,医疗保障尚需完善。”王微说,“在这个局中,医生处在风口浪尖,时刻‘裸露’在这个缺口上,成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换句话说,医生就是医疗体制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