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实拍:92岁杨振宁仍魅力不减(图)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山之石 |
然而,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可真是与众不同。
2004年, 82岁的杨振宁教授迎娶了年方28岁女硕士生翁帆。
他说,自己根本没想到人们对他这段忘年婚姻的关注,
远远超过了对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关注
。。。
2014年,将近10年过去了,大家都老了10岁。
上周三(6月25日),92岁的杨振宁携比他年轻很多的妻子翁帆,
出席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一个讲座,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验。
很自然,只能容纳800多人的大学讲堂,很快就被1000多人 “挤爆”。
下午5点整,杨振宁教授携妻子翁帆准时进入会场。
我很惊奇,92岁的老人不用搀扶,自己能够稳健地行走。
妻子翁帆紧随在杨教授身后,手里拿着老公脱下的外衣,到前排就座。
夫妻俩还没坐定, 周围就涌出很多人来,
杨教授的粉丝还不少呢。
围观的人实在太多,想抓拍一张夫妻合影可真不容易。这张只能凑合着看吧。
杨振宁与比他年轻几十岁的后辈们,一起站在台上,好像没显得耄耋。
是不是不像92岁的老人?
他问工作人员遥控器在那儿
。。。
嘿,讲演就要开始了。
92岁的杨教授, 从他自己的童年讲起,娓娓道来,一开始就吸住了大家。
他回忆,当年高考,正值战乱,考生不多。他没读完高中,以同等学历的资格,参加高考,进入大学 。。。
他终生难忘的大学老师:中国物理学之父,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吴大猷。
另一位是清华大学的王竹溪教授。他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就是受了王竹溪教授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杨振宁到美国读研究生。
初到那里,很快暴露了自己的最大弱点:动手能力差,不会做试验。
他回忆当时实验室流行的笑话:哪里有爆炸, 哪儿就有杨。。。
他给自己找了四个研究题目,但起初都不成功,让他很沮丧。
杨教授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搞研究时沮丧是常有的事。
理由很简单,读书是学知识,而研究要创新,会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
有一天,杨振宁的博士导师,“氢弹之父” 爱德华•泰勒教授,发现杨振宁的一篇短文写得很好。他找到杨振宁说:这篇小短文写得不错,稍加点内容,就可达到博士论文水平,以后你就不要再去做试验了。 哇,真是好幸运啊!从此,杨振宁在自己最擅长的理论领域里自由的飞翔起来 。。。
杨教授以自身的经验悟出研究工作分3个阶段:兴趣、准备、突破。
在研究遇到挫折时, 记下当时遇到的困难,然后学会放下,寻找别的事做。
随着知识的累积,加上吸取别人的经验,在以后适当的时候,
会对以前遇到的困难问题有新灵感和新突破。
。。。
他早期的四个研究题目,都经历了这3个阶段,后来都开花结果,有了重大突破。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并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后来,有不少人认为著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也应该获诺贝尔奖。
杨振宁的另一最杰出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
1999年,杨振宁在一个国际会议见到密耳斯,当时没看出密耳斯已是癌症后期病人。
没想到,两个月后密耳斯就去世了。这张照片是他们最后的合影。
杨振宁还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
有许多新东西,是在半懂不懂状态下学习着。
经过时间累积慢慢地懂,也许有一天就能融会贯通。
他把这种通过不断累积,逐渐理解知识的方法叫做“渗透型的学习”,
并建议大家去尝试。
直率的杨教授,在讲演中也不时地流露出自己拥有聪明大脑的那份得意。
他说:“鸡兔同笼”和“韩信点兵”都是中国最古典的数学题。
他回忆小时候,父亲教他。他一学就会,而且一直不忘。
他又笑道:我教自己的儿子时,可就没那么容易啦
。。。
整个讲演,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很吸引人。
不少小孩子也来听讲,是不是也想高飞 。。。
在会上,杨振宁还晒出他大儿子和世界顶尖物理大师爱因斯坦的合影。
还诙谐地说,这可是他家里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我记得,多年前听杨教授讲演时,他还特意介绍过这张照片。
他说:有一天,他带着大儿子在研究院附近散步,突然发现爱因斯坦就在不远处,他灵机一动,叫儿子快速跑到爱因斯坦身边,自己则在一旁快速按下快门。我当时还纳闷,杨教授用的是啥相机,咋拍出这么“瘦”
的照片。现在猜想,是不是爱因斯坦身边也围了不少其他粉丝?
也许,为了
“单独合影”的效果,照片是被裁“瘦”的吧。看来,杨教授当年也曾追过“巨星”呀。
杨教授讲了一个多小时,还让大家自由提问。有同学请教他如何保持年轻健康?
他笑道,大概要多走些路吧 ~~
杨老的妻子翁帆,至始至终都坐在前排,仔细聆听着“科学明星”老公的讲演。
杨老能保持年轻健康,是不是也有他年轻妻子的功劳?
夫妻俩手牵手离开会场,
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
。。。
~
谢谢来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