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背景: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情况趋于稳定,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继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以来,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空气中也监测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专家认为这是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经大气扩散的结果,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剂量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10万分之一,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博主时论:
虽然这篇报道篇幅不长但隐藏着许多不安定因素。
首先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称福岛核事故趋于稳定与事故等级上升的矛盾。如果趋于稳定为何日本岛内还把事故等级提升到6级?不管其岛内的放射性物质是1000万倍还是10万倍,毕竟是危及人类健康物质不断上升。
其次是,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扩大与检测量不危害健康的矛盾。福岛核泄漏发生后还没有危及我国时,民众发生了抢购碘盐事件,一方面是民众对核放射怎样危害健康的无知,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宣传不到位,没有处理预案。现在福岛核泄漏的放射物真的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首先是在东三省落地,检测到了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如今随风而散到了东南沿海,“狼真的来了”。核污染的范围在我国不断扩大,虽然,政府部门检测到时微量,是不是就是现实中的微量?三聚氰胺牛奶不是也检测到——N吗?牛奶里有没有蛋白质?
其次是,空气中人工放射性物质存量与危害健康的矛盾。空气中一旦超标怎么处置?如果不提醒公众注意,不教会公众怎样预防,不告知公众人工放射性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性质和程度,其实,是失职渎职,就是对人民犯罪。中国可是人口众多,一旦造成事故那就是大事故。
温总理曾经说“再大的事除以13亿,也是小事,再小的事乘以13亿也是大事。”我们要切记、牢记、真记。
博主认为,空气中人工放射性物质虽然检测量不高,但不等于不危害人的健康。关键是我们人体的应对机制要健全。机体的应对应激反应机制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功能健全。假如一个吸烟的人于不吸烟的人比较,前者敏感度极低受危害程度极大,通过呼吸进入体内的放射物质不易排泄出来而致病;假如一个三高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前者因循环不畅吸入的放射性物质排泄困难而致病……
博主庆幸的是预防在先,保健在前。日常就注重营养均衡,适当补充有质量保证的纽崔莱营养素,家里使用了逸新空气净化器(《有幸参加逸新空气净化器福州上市发布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5d1930100l71j.html)。确保五大系统正常运转。
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先来。可见日常的预防和保健是多么的重要。
相关链接:
福岛为何不撒盐防辐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5d1930100qeco.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