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痛批
最新一期《半月谈》痛批当前“民意失真”的六大症状。文章称,在当前某些地方“官意主导民意”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一些环节,民意常常处在“摆花瓶”的尴尬境地,有的地方甚至不惜用造“假民意”的办法来推行“武断的官意”,导致一些决策、一些行政行为与真民意相去甚远,进而戕害真民意的生长。
症状一“只说好,不说差”
一些城市不顾老百姓的真正感受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全民动员的办法粉饰太平,市民不愿意,就通过各种办法一级压一级,压到最后就是“只允许说假话,不允许说真话;只允许报假情,不允许报真情”。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了对付上级创建检查组,给一些可能被检查到的部门或地方定“说话调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全部印成书面的,发给每家每户,让老百姓都要背下来。
症状二“疯狂的满意率”
工作做得好不好,通过干部和群众满意率测评进行检查,然而,许多满意率测评在实际执行中变了味道:一是“小圈子”的满意率,通常是“官测官”;二是被“辅导”出的满意率,说白了就是要大家多表达满意;三是“事不关己”的满意率。
症状三“看不懂的公示”
事实上,一些地方在事项公示上走过场、瞎糊弄,许多公示让百姓云里雾里,根本看不懂,也就无法提不同意见,结果“公示”期一过,公示事项就成了所谓群众支持的事项。
最典型的要数城市规划公示。现在很多城市基本上是“一任市长一个规划”,导致的结果是,规划频繁变更。按道理,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到底该怎么建、公共设施该怎么摆布、城市房地产该怎么发展等,市民是应该有说话的权利的,但是,规划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让普通市民直接看规划,客观上难以看明白,看不明白自然也就无从谈出意见。
症状四“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
在一些干部的任用上,有关部门不惜花人力、物力去组织干部群众开会、投票,但结果却不公开,一项任用干部的动议,究竟获得了多少群众支持、有多少群众反对,这本来是群众最想知道的,也是对群众的起码尊重,但却迟迟等不来结果,甚至出现干部已上任多时,群众还不知道测评结果究竟是多少。
症状五“不对称的听证”
听证会由谁来组织、怎么组织、谁来监督,事关听证会的质量和公正。但目前一些听证会往往由出台政策的一方来组织,因此在选择参加的对象上,就变得“很讲究”———尽量找一些外行的代表,尽量找听话的代表,尽量找利益相关的代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听证会变成了报告会,大家欢声笑语,一团和气。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听证会的场面看上去很激烈,但说归说,做归做,这样的听证像是牢骚会,开完就拉倒。“不对称的听证”离真实的民意远得很。
症状六“万般无奈的表决”
曾经作为西部某省政协委员的一位朋友,向记者诉说其中的困惑:比如说投票吧,会议主办方要求,弃权的和反对的要在票上画钩,赞成的不用动笔。这样,只要你一动笔,就意味着要么是弃权,要么是反对。还有,明明有电子表决的条件,会议却要求大家举手表决。你想,众目睽睽之下,即使你有反对意见或其他考虑,想到各种后果,也只能要么是投票时无动于衷,要么是举手时随波逐流。貌似全票通过或全体同意,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真实的民意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