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中破烂王4年没向家里要过钱

(2008-12-08 17:45:00)
标签:

就业

破烂王

西南政法大学

寝室

村官曹朝

三农工作

贫困大学生

校园

分类: 博主时论

背景:

    重庆晚报讯,一群西南政法大学的贫困学生,在校园里成立了第一个“绿色回收站”,利用课余时间奔波于各个寝室之间,收集同学用完的矿泉水瓶和废书、废报纸。该团队的创始人,该校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杜卫彬称:“收破烂让我自食其力,没什么丢人的。”

  记者日前来到西政渝北校区,找到了这个位于寝室楼下的“废品仓库”。在这间约40平米的房间里,堆满上万本旧书、几千个塑料瓶、易拉罐和几十麻袋旧衣服。

  杜卫彬是新疆伊犁县人,父母务农,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2004年,他以全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四年中,他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杜卫彬到大四师兄寝室玩,发现课本和笔记堆得像小山一样。师兄告诉他,快毕业了,这些书都没用了,只能丢掉,怪可惜的。

  “如果把这些废纸回收起来卖掉,既环保又可以赚钱,何乐而不为?”有个这个想法后,杜卫彬行动起来。他找来一杆秤,敲开隔壁寝室的大门,询问是否有废旧的报纸和书本要卖。

  “你怎么来收破烂哟!”杜卫彬说,当来到熟识的同学寝室,他总是迎来惊讶的目光。但杜卫彬总是认真地向他们解释,过完秤后再默默地把东西搬走。

  时间一长,很多人都知道了杜卫彬勤工助学的事情。不少学生开始主动把喝剩下的易拉罐、矿泉水瓶留下,存到一定数目后再打电话给杜卫彬,让他来收。

  慢慢地,学校里一些贫困生开始加入到这个团队中。空瓶子一个一角钱,废纸一公斤两角。在不少家境富裕的同学眼中,这点钱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杜卫彬和他的同伴们看来,却是自力更生的一种象征。经贸法学院大二学生付光维摊开双手,上面全是老茧和血口子。“都是搬书、拖麻袋勒出来的。”付光维指着停在路边的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说,那是他们平时搬运货物的唯一工具。

  杜卫彬介绍,在两年时间里,光是废纸和书籍,“绿色回收站”就回收了上百吨。现在“绿色回收站”已有70多人,通过回收废品,每人每月可以收入200—500元。

  今年汶川大地震后,杜卫彬和几十个伙伴一起,挨着到每个寝室去号召同学给灾区捐衣服,把两辆面包车塞得满满当当。此外,他们还不定期地给四川、贵州等地的乡村中学捐去书籍和衣服,“希望能帮助更多贫困的学生。”

 

博主时论   

     1、一个人有什么演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这一群大学生为了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为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利用业余时间拾荒,虽然在中学生面前似乎没有面子,没有身份,但他们全然不顾,他们深知若要人前显贵,必先要人后受罪,正如杜3卫彬所说“收破烂让我自食其力,没什么丢人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相信他们的未来不是梦。

    2、世界直销大师陈婉芬老师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想改变自己的观念,先要加强学习。”用陈老师的话来诠释这群大学生的行为,再合适不过了。他们深知仅靠学校的科班学习是远远不能改变命运的,否则,社会上就不会有600多万大学生没有就业,因此,他们一边在课堂学习,一边向实践学习,向拾荒者学习。有人说,21世纪竞争在于学习,在于对时光的把握。目标是成功的清醒剂,学习是成功的加速器,他们透过实践学习拾荒学习一步一步地迈向自己的理想目标。

    3、一群西南政法大学的贫困学生,毫不顾及自己大学生面子和身价,利用业余时间奔波于校园各角落,拾起垃圾,建起“绿色回收站”,贫困生在校园收破烂 4年没向家里要钱,不仅美化了校园,而其增加了收入,把清洁校园美化环境的事业当作他们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爱国爱校的精神,这是自力更生勤俭学习的精神,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