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到今天已近尾声,老萨说,北京奥运会是最成功、最好的一届;老谋子说,未来10年20年的奥运会上是没有人企及他的开幕式艺术的,国内人的观众无不感叹说,老谋子太有才了,确实如此。在我看来,这个开幕式除了一个时间太长的不足外,还有10大遗憾——

1、
五福娃到哪去了?开幕式现场有近10万观众,几万人表演,场外还有40多亿人观看,唯独不见3岁的五胞胎福娃兄弟姐妹们。无论从天人合一的
主题表演还是和谐建设,“福娃”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都该上场的。让大家好不失望。
2、
主题歌与和谐主题相悖。主题歌“我和你”,还有他(她)呢?奥运会的主题歌,不仅仅是传递一种感情,而且也需要大家传唱,从而能铭记。然而,“我和你”不仅没有突出北京的举办地,而且与天一合一的和谐主题相悖。况且还是深情有余,激情不足。
3、
点火人究竟是谁?无论现场的电视画面,还是在家里看,都看不到李宁的正面、特写画面,此人是不是替身?还有李宁奔跑与画卷展开的速度不一致,不知李宁太老跑得太慢,还是画卷展开太快?

4、
表现都江堰比表现长城更有震撼力。方块的创意非常好,把四大发明、四大古建筑都结合进去了,但是,在今年汶川大地震过后我们举办这样的实际奥运会的特定的年份里,展现李冰父子的杰作——都江堰,堆在麻将方块上,恐怕比长城更有震撼力,更能体现古今结合中的四大建筑结合,比长城都有意义。如果要表现汶川大地震的元素,完全可以把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象长城一样堆在麻将方块上呀,当年日本鬼子想炸它时,飞机上就是找不到都江堰的水坝,只好怏怏回。
5、
孔老二的3000弟子是一块来上课的吗?这种在一堂课有3000弟子念书,不仅古没有,就是今也不多呀。何况孔子也只是古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人的代表。
6、
国粹表现太俗。昆曲、木偶戏不能彰显京剧的国粹魅力,要表现京戏的源头,那也得从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徽剧大师程长庚率四大徽班首次晋京,把徽剧搬上了皇宫舞台表演说起。
7、
不知是中国人长膘太快,还是钢丝太粗。开幕式上摄像师生怕人家看不到他们是被钢丝吊着的,镜头竟然还对着钢丝绳上面的吊锁来了几个特写。
8、
时间太长,声音太杂。击缶、太极和武术的表演完全可以柔和在一起作为一个历史主题表演,就想陆海丝绸之路一样。天气太热、鸟巢温度太高,时间太长,导致570人就诊救治。就连解说员也是大气有余,感情不足,如果再长几分钟,解说员也要去急诊了。不知这些就诊的人员当中,有没有那些站着蹦跳的志愿者姑娘们?
9、
姚明太高,林浩太矮。虽说这一大一小,一高一矮,有顶天立地之感,但在这种大场合下,其实是既不协调的。就连小林浩自己都自知之明。开幕式结束后,林浩用“很自卑”形容自己和姚明走在一起的感受,原话是:“我很自卑。他是全场最高的人,我是全场最矮的人。”林浩今年9岁,是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地震被埋废墟时带领同学一起唱歌,爬出废墟后几次抢救同学,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头上的疤痕就是救人受伤留下的。

10、 林浩手上的旗帜倒置。现在有人狡辩说,林浩手里拿的旗帜装倒了,就是“祈祷”中国平安!国家能“降旗默哀”,我们儿童为何不能“旗倒祈祷”?按照这种荒谬的逻辑,会场上不是升国旗吗?为什么不升到一半就停下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