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提示:《请记者帮助推销本样农产品》,最后没有在泉州设置总经销店,原因是,要租用店面,农民在没有效益的情况下,是不愿意出一分钱的,村部先垫钱的可能性也很小,加上记者君又非常的忙,本洋的农副产品本身也没有形成规模,办总经销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驻村任职工作黑匣子(128 )
2004年8月11日,星期三,晴,T30℃(泉州)
原来是约好3点左右与李珍大姐见面的,但是意外的罚款处理花了一个多小时。现在虽然已是下午4点多了,我们依然赶到南安见李珍总经理,而且南安市妇联的郑建英主席和办公室的林文峰主任等领导和李珍大姐在一家酒楼等我们。在酒楼里,我与李总谈关于与本洋合作事宜。首先,我把自己在本洋驻村以来的情况、本洋村情等作了简要介绍。,然后我们就谈合作等事宜。
我问:“能不能设立织毛衣分厂?”
李总说:“设不设立分厂都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这种合作方式,本洋等农民能不能接受?即农民自己购置编织机,集中编织或者家庭编织,我公司负责供应编织的毛线等原料,负责收购,按件付费。”
我问:“对女工有什么要求吗?”
李总说:“最好是18岁至25岁的女工。我担心你们女工招不齐,没有农民愿意参与。”李总谈到的合作方式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问题,本样村民目前的思想状况还是比较保守和僵化,缺乏开拓性。
我说:“我相信很多人愿意参加。我担心的是30万元的购置毛衣编织机的款一下子筹不齐,也就是150台机器能不能一步到位?”我虽然有些担心,但我的意向是,让本洋每户人家都能织毛衣,每个家庭都能出口毛衣赚钱。
我说:“如果可能的话,就是组织100—150台机器在一起生产加工,把村部的礼堂腾出来做加工厂,李总派技术人员来指导、质检、验收、装箱运输。”
李总说:“如果能行的话,在本洋至少是300台机的规模,基本上满足我的要求,是一件双赢的事。”
我说:“我回去马上组织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开会,动员、宣传、发动,让大家都知道,尽量达到李总要求的规模。”
李总实在是一个聪明人,不需要在南安投入大量的资金置办地产建加工厂,不需要大批招工,节省了大量的投资成本。
在本洋办厂,既解决了本洋富余劳动力资源转移问题,使她们不出门照样能打工赚钱,又解决了没有村财的问题,我们也赚了,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在泉州办本洋乌桕蜜总经销问题。我们坐在常做上还在谈,他们希望我能拿出省里技术监督部门的证书来。这件事,我当然要设法去做,但首要的是,先让他这里销售一点,在今夏用。原本要谈发货一吨过来,最后定先发货100斤过来,让他们在小范围内推销。包装、宣传由真学君负责,我这里负责提供文字资料和照片资料。同时,还给他们发一些茶籽油,他们也看好这个农产品,我们本洋村的茶籽油也是质量非常好的,历史上本洋人是拿茶籽油到外村、外乡、外县换老婆的,如今,本洋的茶籽油又有救了。
这样一来,我带队查计生以外的“附加值”是很高的,充分利用了资源。
没有想到到南安谈完纺织来料加工回到泉州住处——泉州市妇联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后,没有水洗澡。泉州市近一段时间来是停水断电错峰供应,当时在洋棣村有电无水,昨天是有水无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