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提示:这几天,我把3年前77岁李生喜老人向我讨要8年前村部拖欠他的打工钱的录音,再拿出来听听,老人声音虽然平和,但我听后,分明是在呼唤、呐喊,声音虽然很轻,但落在我心里确实那样的沉重。确确真实,《77岁的老人讨要8年前拖欠的100多元工钱,让人心寒》。这件事很好地解决了,在我后面将要晒出的驻村日记里还有记录,老人家虽然过得很艰难,依然很乐观地生活着。
驻村任职工作黑匣子(78)
2004年7月28日,星期三,阴转晴,T28℃

本洋的农民到村尾厂生产劳动就是住在半山腰上搭盖的简易的工棚,吃住都在里面
晚上接访的第三波是种菇和蔬菜的村民,他叫李振窍。我们在一起谈的时间比较长,是今晚最后一波。
这位有时留着胡子的农民,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光亮,肌肉结识,从发黄的牙齿上不难看出他的烟龄很长。他一进来,我就想起,我和阿甘第一次到村尾厂去时,在半路上遇到一个皮黑、留有胡须,穿着“迷彩服”,这是本洋人的劳动服,骑着嘉陵摩托的人,就是他,当时还停下来,打招呼。晚上看到,他把胡须剃掉了。所以,我们见面也就不陌生。我们在边喝茶、边聊天中,了解到他和他家的情况,
他是党员,当过村干部,他们那一届时,李宏x是书记,他是林场场长,至今村部还欠他几千块钱的工资,他还做过村里的兽医。他有3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在江西念完大学,已在厦门工作,小儿子在南京上大学,女儿还在读初中。他们夫妻俩为了孩子念书,每年田都要种上200多挑,即20多亩。但粮食不值钱,这几年由于干旱、农药化肥涨价,还有贴本种,好在国家不要缴税收,要不然日子真的很难过下去。
我说,他作为党员,在村子里带了好头,首先在培养孩子方面,已经做出了榜样,3个孩子都能念书,没有一个辍学打工的,这就不容易呀,本洋为什么会穷,就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即便出去打工,也只能是做苦力,父辈们没有念书,当时没有条件,如今,我们虽然还是很穷,但比父辈、祖辈好多了,孩子读书的钱还是有的,为什么有的村民,有钱押六合彩、赌博,而没有钱给孩子念书呢?要是村子里,50多名党员都像他这样该多好哇。
其次是生产发展上带了好头,每年能种那么多粮食,还到村尾厂去种,在村尾厂搭个建议工棚,吃住都在里面,一住就是3—5天,也是不容易的。我到村尾厂时进过他们吃住的工棚,就是用几根木头,支撑一个三角形的空间,外面盖上干草和朔料膜遮风避雨,里面用几根木桩钉一个长方形的平台,晚上铺铺上干草和草席就是床,白天圈起来就是桌子。里面在挖个洞,架上锅,就是煮饭的灶台。
我问他,本洋到底发展什么项目更好些,既要有短平快的让老百姓尽快见到成效的,又要有长远的发展。他说了5个项目。
一个是食用菌。本洋的食用菌当年辉煌过一阵子,全村几乎家家都搞,那个时候收特产税特别的重,但老百姓还是搞,他当时和李振范等搞的比较多,无论是黑木耳,还是蘑菇,算是村子里的大户,这些年搞的人少了,一是收菇、收耳的人少了,二是成本高了,三是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他自己现在也没有搞,主要是因为当时,收特产税特别重,不叫就封菇棚、毁菇床,加之家庭十分困难,大孩子生病住院手术,老父亲病重,还有孩子要念书,都是要花钱的事,菇和耳又不值钱,搞一年亏一年,实在支撑不住了,只有放弃,种粮食。但是,这个项目还是一个好项目,既是短平快的又是长效的。
二是蔬菜,本洋有发展前途的一个短平快项目,前几年许多人种扁豆,有的赚了钱,有的就不赚钱,主要是靠汤川人来收购,自己不知道市场价,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不来收时,扁豆只有烂在地里。他见我组织一些愿意种菜的人到汤川的一些村子里参观参观。
三是订单农业,合同订单,特别种菜,本来永泰人来这里下订单,低价收购,村子里没有人敢做,他一个人做量太小,人家又不愿意来下订单。
所以,他着重强调了村干部的责任心问题,带头发展问题。如果村干部肯带头种菜、签订单,本洋的蔬菜一定能搞起来的。
最后,他讲了他自己发明的一种药水,不仅能外用止痛消炎,而且还能注射,止痛消炎,效果很好,他父亲生前是开药铺的,他父亲病痛时,他就给他注射这种药水,效果很好。他要帮助他,了解一下省里的医药行业里,这种发明专利。他不肯讲,他是用什么植物草药提取的,一定有开发价值,只是说要我帮助他带点药水到福州鉴定,我说,我是学医出身的,可以帮助了解,有可能还可以把样品送到福州鉴定其药效和成份。
至于开发价值问题,我持保留意见。

这就是李振窍自治的具有消炎、镇痛、防腐作用的药水。药水无色、透明、无味,用后就是用蜡封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