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宽体农夫装的贵族出身的农民托翁和他的妻子
文化界的人亲切地把他称为“托翁”,无非是表达一种敬爱和亲近。诚然,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被尊称为“翁”的,用厦大郑启五教授的说法,就是除了大师级的老人,还有就是河边垂钓的“渔翁”了,这样的老渔夫,平和安详,不惧风吹浪打,在为人的心态上也不失为大师。
托翁一生中一直在思考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突出地反映了他的贫民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他之所以思考这个问题,作为出身名门贵族伟大作家,无疑是上层、上流社会的佼佼者,但作为农庄的庄主、亲力亲为的农民,他无疑又在底层、下层社会中与农奴在一起,与所管理的农奴为伍,甚至不为农奴所理解,尽管他有过逃离、有过徘徊、有过痛苦。
说他是伟大的作家,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地球人没有不知道的,有许人通读、研究他的90卷巨著。

位于庄园内的托翁故居
说他是伟大的农民,而且是一位亲力亲为的农民,恐怕地球人不一定都知道。
亚斯纳亚·波良纳,俄语的意思是“明媚的林中空地”。这是托尔斯泰母亲当年嫁妆中最大的一份,她嫁过来后又栽种了许多的乔木和灌木,如今已是绿荫参天、郁郁葱葱,有的树已有200多年的树龄了。托尔斯泰一生热爱劳动,他常穿着肥大宽松的农民式罩衫,和农奴们一道栽树,庄园中种满了椴树、云杉、白杨、桦树等树木,同时还种满了各种灌木丛;他同农奴们一起用镰刀锄草、割草,用绳索捆草草。可以这样说,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这是他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非常同情农奴的贫困和疾苦。
因此,当他管理庄园之后,也是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他亲力亲为,冬天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
他不仅通农民们一起栽树割草,而且还会制作皮靴等手工活。一次在受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之后,他回到家与书房一墙之隔的“作坊”里,亲手制作了两双皮靴,一双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女婿没有舍得穿,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另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写了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费特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只是没有得到农民的理解。他为农民及其子女办过许多学校。他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自己也是一位伟大的农民。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列宁曾经说过“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更不喜欢学手艺,成为“啃老族”,无论是在大学的年轻人,还是在外务工经商的年轻人,我们是不是该从这位伟大的农民身上学学呢?

研究托翁的专著
(本文图片来自:郑启五品茶http://spaces.xmnext.com/?uid-125000-action-viewspace-itemid-2035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