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妇女发展社会生活任职村官曹朝休闲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一封信带来一个传奇
两年前的一天,一封署名“本洋村村民”的联名表扬信,被送至尤溪县委组织部。这封用歪七扭八、妍媸不等的字署着上百个名字的联名信,记载着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村官曹朝,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曹朝是省妇联的干部,下派任尤溪县溪尾乡本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自称是本洋村“第一农民”的曹朝,到村后蓄须明志:不修好路,绝不刮胡子。村民们一开始虽然应和着,可心里也怀疑着。本洋村不但穷,而且还有120万元的负债,拿什么修路?借钱!自己去借钱!曹朝作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他从亲戚朋友手中借款45万元,仅两个半月就完成了5公里的水泥路铺设工程。
一条路引出一段话
本洋村分上下本洋两个自然村,村民依山而居,一条山道环绕全村,是当地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是维系全村的“生命线”。因为交通不便,本洋村的农副产品比别的村价低,雨天外出回乡的人要事先通知家人送雨鞋到村口才能回家,产妇临盆要男人背着、门板抬着才能到达山外。这就是从前本洋村留给人们的印象。
如今,一条与外界相通的康庄大道已修成,本洋村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呢?尽管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但沿途看到的景象还是让我难以相信:一条新修的平坦的水泥路从山下直通本洋,那些忽略已久的奇石清泉、山花绿树,分外美丽起来。到了农家,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喝到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洗浴室里的陈设跟城里也没什么两样。
九旬高龄的老支书李亭章回忆说:“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有了曹朝,一开始啊,我就不待见他。想他就是来这里镀镀金,几个月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后来啊,看出来了,好干部啊。”这就是曹朝在村民们心目中的形象。
一首顺口溜和编它的人
采访曹朝的事早已通知出去,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曹朝不在家。村干部领着我们去找曹朝,人没有见到,却听到一个村民笑着念出一串曹朝刚到任时编的顺口溜:“村名本洋却不洋,木棚旧屋少楼房;百姓思富何不富,前怕虎来后怕狼。”
我们是在离村十几公里的村民的羊舍里找到曹朝的,原来听说自己动员回乡养羊的李肇沐夫妇家刚盖的羊舍土墙出现裂缝,他不放心,就一早赶了过来。简单寒暄之后,曹朝接着忙自己的。
一部相机牵出多少父母心
曹朝身上随时带着一部数码相机,拍拍这,拍拍那,小村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他的拍摄对象。
我问他是摄影爱好者吗?曹朝笑笑说不是,他只是想把这里的村情村貌记录下来。
曹朝的电脑中存着许多本洋村的相片,记载的是一个全面的本洋村,既包括那些美好的感情,也包括他看不惯的民风旧俗。曹朝认为:帮助农民,要从帮助他们更新生活观念入手。
曹朝的做法,对大家触动很大。
一个细节折射硬汉的柔肠
采访曹朝是在他简陋的办公室兼单人宿舍里,背景是他墙上的一张戎装旧照。
我们看到曹朝在卓大嫂家吃派饭时,给卓大嫂孙子喂饭。小孩子天真可爱,一点也不认生。曹朝驻村以后,几乎整个月都呆在村里,很少回家。在女儿升中学的节骨眼上,又赶上修路一刻也脱不开身。显然,给小孩喂着饭的曹朝,心中不由地想起自己的女儿了。这个来到山里就把这里当成了家的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爱家爱孩子的人,对久不见面的家人,也有思念与愧疚,硬汉的柔情一现即逝。
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表情。
一句话饱含的深情
采访结束时,一个老乡问到:“3年任期结束,我们的曹书记能不能继续留任?”我们和那老乡对视着,看到的是一双充满真诚和热盼的眼睛。
古有“甘棠遗爱”的故事:说一个好官,当初种了一棵甘棠树,后来虽然他离开了,但老百姓都来照顾这棵树,都来树下乘凉。无论将来怎样,曹朝修好的路,已经从山下直迈而上,曹朝引入的新的观念,已经在新一代本洋村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他种下的,何止一棵树,是本洋村世世代代的希望,是党在人们心中,那永不坠落的崇高形象。
根据曹朝的故事,拍摄制作的党员电教片《村官曹朝》,在不久前的福建省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得全省电视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