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稿子是写于2005年8月9日,源于一位外乡老人“告状”。
只要到过本洋的人,都会看到嵌在村部门楼上的3个金色行书铜字——本洋村。已经5年多了。
一位邻乡的老人——是一位退休的村小学的老教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蒙先生了。他是来本洋走亲戚的。那一天上午,亲戚陪他到“本洋街”(其实就是人多聊天的地方)走一走。路过村部时,老人面对村部大楼不动,亲戚好生奇怪,问他看什么,老人说,看到村部门楼上的“村”字,不是“木”字傍,而是提手傍像个“才”字,他断定这是个错字。于是,他告诉亲戚,不去本洋街了,要找村书记,亲戚问他为何?他说,这个“村”字是个错字,要叫村书记把它拿下来换掉。亲戚告诉他,这个时候是找不到村书记的。他说不信这个邪,非找到不可,老人和亲戚正在村部门口“理论”时,正好有一位阿嫂经过,听说是要找村书记的,她快言快语说,村书记在李XX家喝酒。喝酒,就是村书记的主要工作,喝完东家喝西家,承包的山场要砍伐,不请书记喝酒,砍伐证就办不下来;生下来要办户口登记,不请书记喝酒,户口也是很难办好的。要不然老百姓怎么会说,本洋是“家族党”控制呢?他找到村书记很严肃地指出这个问题,问为什么这个错误的“本洋村”三个字挂在门楼上这么久,还不摘下来。村书记正在酒兴上见有人来找他,就有点不高兴了,一听是一个无关痛痒的“村”字,对着老人讥讽着说:“没有错,是电脑刻的,要错也是电脑的错,找电脑去。再说,即便是错了,这还不是个‘村’吗,还能变成‘镇’吗?”老人看到村书记不肯认错纠正,态度还这么不友好,当时气得差点晕过去。亲戚对他说,找他没有用,还不如去找省派书记反映,于是,老人脑子里装着他认为错了的“村”字,肚子里装着“气”到通讯员家找我“告状”。
老人很认真地把他刚才经过的事情说了一遍,我也很认真地听着。老人说完后,我说,首先很感谢老人关注本洋村的发展,就连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我问老人,有多少年没有来过本洋了。老人说,至少有10来年了。我再问老人,现在的本洋和记忆中的本洋有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比如山、地、田等。老人说,只是觉得眼前更亮堂了。
我又问,“村”字是由什么组成的。老人是退休教师,哪有不知之理。老人很认真地回答:“是由‘木’和‘寸’组成的。就是因为本洋的‘村’字左边不是‘木’字旁,而是‘才’字旁,分明是一个错字吗。”
我笑着对老人说:“这个‘村’字不但没有错,而且太对了,太符合本洋的实际情况了嘛。……”
我这么一说,老人是一头雾水蒙愣着也急着没有等我说完插话问:“书记为什么还要说太对了呢?”
我继续对老人说:“老人相隔10年后来本样,房屋依旧是破败的房屋,天地依旧是瘦小的天地,可是为什么让您老感觉眼前亮堂呢?不就是本洋的森林砍光了嘛。您再注意一下,门楼上的村字左边的‘才’字旁,下头更细小,为什么?说明本样山上的火薪柴(与才音同)也是长得瘦小的。”
老人此时似乎恍然大悟,说:“是呀,过去村部周围的山上都是茂密的森林呀。”老人笑着又问:“这个村部楼上的‘村’字有什么关系呢?”
我笑着对老人说:“村部门楼上的‘村’字告诉村民,警醒本洋人,森林已经快砍光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的话,再过几年,不仅没有一点‘木’,就连一点柴(与‘才’同音)也不会有,到那时是无‘村’可言了,就更无‘才’了。”
我对老人说,如果本洋人不懂的珍稀林木资源的话,老人再过10年,只要5年到本洋来,恐怕山上一寸木头也没有了,村部门楼上就只有光秃秃的“本洋”二字了。
老人开心地笑了。起先到通讯家找我的其他村民也笑了。
我也“开心”笑了。
老人走了。起先到通讯家找我的其他村民也走了。
但我得留下。
继续为保护本洋的有限的林木等资源工作。
写于2005年8月9日
第一次修改2007年8月8日
第二次修改2007年8月12日
第三次修改2007年10月25日
第四次修改2007年11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