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里,白天田间地头、晚上板凳炕头与乡亲们交流、交谈,解决问题,因此,电视没有看过,村村通的广播也经常坏,看的报看杂志,是旬、月性的,极少为周性,日报不可能了。因此,我就有了“恶补”的习惯,把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福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国防报、每周文摘、三明日报等有关三农的文章剪贴起来,还要写读后感、读报笔记等。过去,村子里尽管欠债累累,但是强迫订阅的报刊杂志一样不能少,每年花费2000多元,而且订回来后,从没有人看过。原村村支部书记已经是两任了,他在别人面前还炫耀说,从来不看什么日报的,言下之意,他的书记还当了两任了。我驻村任职之后,还算是“废物利用”了。
我把三农报道分成“农村经济工作”、“农村党务工作”、“农村村务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四大块,当然,有些生活方面的,把它列为“文杂”另贴一本。这些剪贴本已经贴好的有50多本、待贴的50多本,随着我从事三农工作的延续,相信我的剪贴本也在延生,在乡下宣传党的三农政策、惠农政策可管用了,有时,我是把这些剪贴本直接给农民看、村两委看、进村的党政领导看。
我的学习体会,有时写在日记里,又是写在读书笔记里,有时则干脆写在文章的边上。我进城之后,对“废物利用”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村子里搞了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把原来锁在村部的报刊杂志全部放到中心,让乡亲们有机会看报读书。二是坚决抵制不该订阅的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村子里找不到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还要强逼订阅呢,如《领导》杂志,全社会全世界都承认村干部不是干部,也就是说,不算中国的领导人系列,那为什么法理上不认可的东西,而《领导》杂志非要村集体订给两委干部看呢?这样做,我虽然没有得罪党,但得罪了有关的领导干部,因此,我的三农工作也就做的很艰难,但我不后悔,因为农民受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