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漫谈

(2016-06-12 15:33:49)
标签:

需求分析

分类: 教育
所谓需求分析,通俗来说,是针对一个尚未启动的产品项目,分析这个产品具体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分析中,要细致到怎样的输入参数会得到怎样的输出结果,并且要预估其功能、性能、可靠性等等指标。虽然“需求分析”这个词更多用在软件项目的开发上,但需求分析同样也是课程开发流程中的第一步。

具体如何做需求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比较口语化地说说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那么,需求分析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步中的第一步,该做些什么。首先是背景分析,就是说为什么自己想要做这个项目,或者说,为什么领导想要让自己做这个项目。至于背景,有宏观的背景和局部的背景,社会大环境怎么样,学校环境怎么样,教研组的环境又怎么样,在背景分析中能找出这个项目的动因,动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个项目,外因,就是何以被要求做这个项目。内因和外因不可能分得非常清楚,比如,我忽然想做个鸟类观测的课程,觉得有必要做这个课程,但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实际上还是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参加了野鸟会组织的活动、浏览了鸟类观测的论坛,等等,逐渐就有了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虽然是个人的动因,但其实还受整体环境影响后的结果,那么这其中到底有没有纯粹的个人的动因,就变成一个哲学问题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而外因,可能是学校需要建设校本课程,需要引入实践课程,要求我要做校本课程的开发。至于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它也有它的内因和外因,这么一分析,发现动因其实是很复杂的。

接下来,就是要暂时定下项目的目标。这里不说明确、确定,而说暂时定下目标,是有原因的。以前人们觉得,课程开发应该是先定一个目标,比如说20世纪初有个所谓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归纳出一个目标模式,通俗来说,是先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制定课程,设计内容,最后检验原先的目标达成情况,然后再进行修正。目标模式又被称为经典模式,因为一般情况下,课程开发的流程的确是这样的。

不过对于希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开发者来说,目标模式就有比较大的问题,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工业化产品,而是一个生命体。对于工业化产品,设计完成后,只要按流程做,最后成品都是一样的。对于生命体来说,情况就不同,它怎么发展有它一定的自由,不过虽然有一定自由,但并不是无目的的。如果我们试着绘制过植物,就会知道其中奥妙,比如画的莲花,每一次画的姿态都不同,但总体上说画出来的植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莲花,因为总体上有几个特征把握以后,具体展现是丰富多彩的;又比如绘制某些乔木,树干、树枝、树叉在生长时展现出分形的面貌,但具体在哪里分,怎么分,那不是可以人为规定的,但总体看是具有分形的面貌的。这就是生命体和一个工业化产品的区别。植物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人了。

所以,如果希望课程中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那么就要采用另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就是过程模式。在过程模式中,课程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完整的,有点上了再说的意思,上的时候要看学生、或者说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过程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有特性的个体需求。话说回来,对于老师来说,他也未必知道某个方向是否可行,他能给学生支持到怎样的程度,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要选自己能走下去的路径,如果某个问题老师自己也不熟悉,他可以根据经验,判断自己是否能和学生继续探索;当然有时候老师可以肯定自己对某些问题不在行,如果学生一定要“一意孤行”怎么办,这个问题还真不太有人提出过,不过我自己的意思是,如果我觉得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我会提醒他前方的艰难,但也会鼓励他继续试试,至于指导者,那就只能让学生另请高明了,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案例,某个老师对学生说,你想研究这个,就到某某地去找某某人,我没办法教你的。

乍看上去,过程模式有点稀里糊涂的感觉,一切都在发展之中,发得过头了要能收回来,发不出来,又要想办法激发出探索兴趣,在需要路径选择的时候又要能给出建议,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所以对教育者的要求就很高,实际上,是非常高。经常有人说,我们现在教育要让学生自主发展,这四个字不是随便说说的,你要问我,我只能说,目前我还基本做不到在自己的课程中贯彻自主发展,这太难了,除非给我充分多的时间,先让我充分自主发展再说,事实上,我觉得我没有时间,因为日常事务实在太多了。

过程模式另一个大问题是评价,因为既然一开始目标不明确,就没办法预先设置评价标准。不过不是说不能评价,只是因为学生学习的东西有其充分的个体发展特性,没办法实现统一评价的内容。不是说不评价,而是说没有可量化的评价依据。这有点象“印证”,学生如何,老师心里自然清楚,老师清楚,学生清楚,但旁观者不清楚,想要看评价结果。所以就需要有案例,案例可以简短到几行对话。比如,老师说:“如何在一个游戏中玩所有的游戏?”学生答:“设计一个设计游戏的游戏即可”,如此即可当下印证学生的程度。问题是,旁观者并不懂案例所蕴涵的意义,除非旁观者自己曾经有所经历有所领悟。这也就是说,过程模式的评价中,外行常常没有发言权。

二、需求确认
以下讲到主要针对目标模式,对过程模式来说,有时候一开始需求就不确定,慢慢等需求浮现。对目标模式,需求确认前要做差距的确认,一般情况是,因为看到差距,所以才想着要开发课程。

差距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有时候可以通过问卷或以往的评价,但有时只能通过实践。比如学生到地质公园去做关于火山地貌的考察,学生上山转了一圈,拍了很多照片,然后到地质公园的科普长廊里把宣传资料抄了一段又一段,回家后拼一拼,加上点“考察真有意义”的感想,然后就当研究报告交作业了。这样就可以看出差距了,最起码的科学一般研究过程都没有,就连装样子走一走过程都没有走。

有了差距就可以确认需求了,对于老师说,是真的让学生体验一般科学研究过程,还是让学生起码走一走流程呢?要求先不要太高,能把“观察——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整个流程走一遍,已经是很不错了。于是就把需求定在科学研究一般方法上。

有了大致的需求,接下来是更细致的分析。

比如层次分析,分几个层次,比如对整个社会来说,实现此需求的价值在哪里哪里,对学校来说,实现此需求的价值在哪里哪里,对个体(可以对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来说,实现此需求的价值在哪里哪里。这里可以进行分析局部目标是否和整体目标相符合。

然后是对象分析,比如说学生,学生是个抽象概念,具体学生都有差异,年级、班级、性别、学习状况,有时间就具体分析一下,但受精力制约,有时候也无法做到十分细致。然后是老师的分析,这一点可以比较细致的进行,因为老师的特点和优点,项目管理者应该比较清楚。若真的不清楚,就要利用需求分析的时间多交流接触。

还有是资源分析,如,项目可以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还有可以借助或者兼用的资源(许多事情可以和其他项目兼做掉)。

再有是组织分析,组织架构,组织如何和外部交流互动,组织的领导和协调如何实现等等。

三、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方法具体到做法,有经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讨论法,原型法,关键事件法等等。

经验法看上去比较糨糊的,不过实际上,我们常常会按经验来判断某件事情可行不可行,若一个人的经历有限,那么多人的经验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经验法最大的问题是,可能某个项目非常创新,即便多人的局部经验也无法拼凑出整体面貌来。

原型法是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实际上课程开发也能用,比如要开设完整的数字电路的视频课程,有了大概的想法后,先制作完成一个章节的内容,拍摄后再仔细对拍摄内容进行分析。这样,整个项目大概需要的资源就能估算出来。原型法强调把原型即小项目的整个流程都走一遍。原型法一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旁观流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法有很多种开展形式,比如说头脑风暴,先不预设判断而将所有的意见建议全部列出,然后在其中搜索可行的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