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浅薄的“Cult of Luxury”时代。

(2013-06-21 17:01:19)
标签:

时尚

专栏

杂谈

分类: {关于时尚}

时尚是种态度,而我们一直盲从(崇)。无意间看到一篇所谓的奢侈品“认知”报告,中间提及的品牌矛头直指时尚航母LVHM集团,看完之后觉得可笑,因为我只看到写这个报告的人对于品牌的“控诉”,却丝毫未提及LVHM的战略整合和人们对品牌认识的浅薄。不可置疑,中国已经进入“Cult of Luxury”时代。欢迎那些浅薄的人和我们一起进入“Cult of Luxury”时代。

 

首先来说说对于LV的解读,文章说购买LV会让身份减分。我倒认为,身份减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品牌的过度扩张,反倒是自身对奢侈品认知不够,品位的问题。也许,奢侈品能帮你赢得他人尊重,但别忘了,同时它也能暴露你的浅薄。在法国,他们已经“退烧”,认为购买奢侈品应该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

 

先来说一下LV,它属于LVHM集团,控制它产品走向的早已不是LV家族的人,虽然在1977年LV家族的女婿Henry Racamier接手LV后,对公司进行垂直整合,大大提升了利润。1984年,LV在巴黎和纽约同时上市,公司利润比他刚接手时翻了30倍。但后来因为他相信Bernard Arnault而出局。虽然现今LV家族的几位成员还在为LV工作,但只是作为普通工匠和负责监管特殊订单。冷血且深谙市场之道的Bernard Arnault成为时尚王国LVHM舵主。他看中的是市场和盈利,而LV增加产品数量、扩大产品种类,尽可能卖给更多的人,是它的策略,其奢侈品民主化的目的是抢占市场。换句话说生存和毁灭一直都是时尚业所面临的问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更好地谈发展。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原因,LV成为整个集团最核心的产品,它跨越了年龄、种族、地域和收入的差异。不过,Kering集团(之前被称为PPR集团,6月18日更名为Kering.)还是LVHM的最大对手,因为Gucci永远是Bernard Arnault心头的一根剌。就个人而言,虽然不喜欢Gucci,但更喜欢Kering集团François-Henri Pinault的管理机制,因为他更尊重品牌的个性。

 

也许,肤浅和不懂品牌文化的人会觉得这种民主化营销会让人奢侈品“掉价”,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品牌的价值。但这样的认为就好比你想花儿吐露芬芳又不能容忍它被最有营养却臭气难闻的粪便浇灌。对于一个品牌的忠诚度就在于:你既要能够拥有品牌的芳香,又必须要容忍它身上令人唾弃的铜臭。而奢侈品脱去光环仅作为产品,它也要实现它的利益最大化。

 

就像购车买房一样,奢侈品仅仅作为商品,也是需要了解和懂得的。话说,烂大街并不是奢侈品的错,错只在于人们太高烧,太有钱,或者说消费太盲目。满大街的房子、满大街的车,不也有人在用心挑选,有人像买白菜吗?就像买“苹果”一样!每个品牌都有它最最核心的部分——经典的或者高定系列,譬如LV的旅行箱,现在虽然少量生产,但依旧是很多真正的有钱人的藏品。当然,这对于一直购买潮流品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另外,文章还提到爱马仕,说到H品牌因郭美美事件而变成炫富道具,跟高贵没半点关系。其实,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人完全不懂品牌文化和价值所导致。要知道,一个爱马仕包包之所以价格昂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的定制,那是它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它是财富和成功低调的象征的原因。而炫富则是对它的亵渎。不过对于不懂品牌价值和文化的人大多买的都是在店堂里的陈列包,或者行内说的成品包,买这部分产品的人说白了要么是因为虚荣,要么是为了炫耀,而品牌帮助你实现梦想赚大钱也无可厚非。当然,爱马仕的精品店每年也会发放少量手袋,卖给临时走进店铺的顾客。不过,这样的偶遇的确需要你的好运气。

 

但是在国外,通常购买爱马仕的原因都是因为定制——花大钱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包,甚至为了这个包等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上等的皮料不是随时都有的):自己选皮料、工艺、金属件、颜色......如果是Kelly包,你甚至还得选择缝合线折在里还是外......有些顾客还会要求顺带刻上自己的姓氏以及名字。

 

而对于香奈儿的“控诉”更是搞笑——其原因是因为商业化和跨界。时代是与时俱进的,虽然我们念旧,但我们更贪新。不论奢侈品它头上的光环有多大,但它始终只是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在于流通。就像人,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名人还是草根,你的属性依旧是“人”。而你也会有既想今天吃点川菜,明天吃点西餐,后天吃碗小面的心。因此,产品跨界创新突求新发展、吸引新顾客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新想法,或许你也不会那么怀旧,而那些真正有年代而现在已经不生产的、充满时代缩影Vintage也不会这么受人追捧。

 

在不断升温的中国市场,如果不想“高烧”不退,我们就应该以更加理性、成熟的态度来看待奢侈品,而不是满地浮华,仅仅把它当作炫耀的工具,加分的砝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