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上海人 |
分类: 生活点滴 |
来了这个城市两年多,上海人真的没有给我感觉很坏。
上海人的严谨、责任感让人感觉挺好,女人们清亮活力的装扮自然也是上海各处的风景线。
总体来说,上海人给人感觉就是努力生产,赚好自己的小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或许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过于注重自身,小集体感强烈突出。所以上海人就这样被套上了自私小气的帽子。
而有关上海人的话题,已经说的N多年了。不过听听身边朋友同事的评价,还是想来涂些字。
很多声音都说上海人小气,功利主义,精于计算(还是算计?)。但在我的身边,这样的情形似乎并不是太多,至少表现不那么明显。
话说回来,哪里没有小气的老百姓?哪里没有大方的人?
所以,小气不小气先放一边,综合诸位友人观点来看,上海人的话多倒是一大特点。
一朋友说他有一次坐从镇江回上海的火车,对面坐着三位四五十岁的阿姨,右边是两对中年夫妇。一路上热闹非法,叽里呱啦,开始只是对面三位阿姨在神侃,后来战火蔓延,右边那四位“阿拉,侬”也加入到战局中来,整一个超级聊天大串联。那半节车厢基本上就没安静过。
朋友的感觉就是:“吵死了”,而且这些人声音又大,毫无收敛之态。也难怪,在别人家门口了,嗓门大点自然也正常。
这是朋友说的,公司里有位男同事也是同样有趣。
这位同事体重约为200斤,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整日从东窜到西,从西跳到东。由于他是业务出身,所以一般来说搞定一周或是整月的销售任务,就基本成潇洒弥勒佛了。
于是,这位同志工作之余的基本任务就是串门聊天,由于工作顺利,生活轻松,经济宽裕,整天乐呵呵,跟人说起话时就成了万事通,啥都懂,法律、经济、程序,在他嘴里都是小菜一碟,全部都会,样样搞定。且此人言语时必要让自己占上风,嘟嘟嘟的说个不停,不仅话多,还非赢你不可,总之就是觉着自己特强。
从这位兄台身上,也看出了上海小男人的一面,话多,心细,不乏热心,但也有些计较。
另一位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的美女同志则咬牙切齿的和我说“听见公司里那些人唧唧歪歪说上海话她就不爽”,听这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听别人说话自己听不懂当然急了,严重的被排斥感油然而生。外地人无法融入这座巨型城市的孤独感也随之到来。
我问美女同志干嘛要听见上海话就生气呢?她没有正面回答,直接告诉我说她发现上海人素质真低等等,说什么几乎每天都看见公司里那几个中年妇女在斗嘴,面红耳赤,上蹦下跳,满口上海话,动不动就吵嘴,听着就烦。
每日公交,我也常碰见司机和一些本地人为个票的事情争论个不休,有些上海阿姨似乎在跟人比嗓门一样,总是把嗓门扯的老大,生怕别人听不见。碰见这样的时候,我会在心里摇摇头,上海人这么爱拌嘴么?但一细想,上海的年轻人们很少有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争执的。
这样看来,争执,似乎是中年人的权利,更是中年妇女的特权。这一点或许在全国各个城市都适用吧。
其实,作为本地人的上海人,有些优越感是也很正常的,说话的时候自信些趾高气扬些也可以理解。哪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乡不是牛B哄哄的?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穷光蛋。
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在上海这座外力人口数字巨大的城市中,只会普通话的人成了“乡下人”,而操着上海话的本地人则顺利登上“城市人”的顶峰。怎么了?说普通话成了乡下人,说本地土语倒是城市人了?
高中一位同学跟着老爸下放到安徽一个城市中,户口当然还是上海的。高考返回上海之后,他的奶奶看见这孙子跟他老妈,出口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乡下”,但这为同学说,其实“谁是乡下人真的还不清楚”呢。虽说他们不愿意和老人多计较,但是平白无故的来了上海就成了乡下人总是有些委屈在心。
奋斗与努力成了唯一的出路,房子与车子成了最起码的证明。
所以在上海的外的人才会累,所以在上海有着房子的本地人即使跟家人睡着上下铺也会沾沾自喜。而在上海若干老城区,一些人家3口5口人住在三四十平方的房子里仍不足为奇。
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的真实写照。
在这1000多万的人口上海,究竟有多少上海人呢?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与深圳广州类似,上海始终是全国各地人民眼中的淘金地。那些在上海努力奋斗立足脚跟的外来人员,理所当然的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是真真切切的上海人,“新上海人”一说由此兴起。
有人说,上海的发呆成就了多少人,其实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那就是,多少人成就了上海的高楼大厦、经济活跃、飞速发展。
不管你是哪里人,也无论你身处何方,相信我们都在努力。为自己,为他人,为一个城市。想到此,又有什么所谓上海人不上海人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