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生活点滴 |
从小到大去过的地方太少了,所以别人问起去过哪里旅游时我一般都是沉默/微笑。
单位近期要组织去云南旅游8天。种种缘由,还是未能成行。
本以为趁着别人旅游自己可以放8天假期,然后去北京看看,最后愿望还是落空——公司临时规定别人旅游同时我们还是要上班的。
有关去去北京的打算又再次沉了下去。
北京有多好呢?一个在北京读书工作的朋友提起北京满是自豪,表情语言中都是对北京的首肯与赞赏,不过他并不是北京人。
即使他这么说,我还是不认为北京有多好。
因为我没去过。
记忆中的北京全部来自他人的言说与媒体的报道、电视中的影像。
依然渴望能有机会去北京看看。
“我爱北京天安门.....”就知道这一句歌词,旋律却几乎全部都还记得。
天安门似乎成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但却未必是中国的。毕竟每个城市的印迹不同、风景不同、文化不同。
姐姐说天安门升旗的时候附近的所有汽车速度都会变慢,行人也会放慢脚步。或许这是一个外地人偶尔一次在北京的一厢情愿的意念想法,那些每天在天安门广场前穿过去往工作场地的人还会这么看么?姐姐还说她第一次看升旗的时候竟然哭了:当国歌想起,旗手让红旗扬起时,一股庄严感真的在姐姐的心底升起。
陈升的《北京一夜》给北京这座城市又带去一些遐想,一些悠长,一些朦胧,一些美丽。
信乐团的《one night in
bejing》似乎只是一种狂怒与放纵=发泄,远远没有陈升版的悠扬深情触动人心。细腻的京剧腔调足以醉人,让人弥漫心情。
听着这样的曲调,幻想着北京的一夜。
因为只是幻想,所以没有成真。
连北京都没去过,还说什么呢?
每个人劝说别人时都说要做自己,有主见。不过对自己来说则很难。
有多少人能做真正的自己呢?
“我们都在尽量去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