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与发展与社会的步伐是紧紧相连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之上,社会之中。所以,我们不得不否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及其各种人性,道德表现。
今天看了旅美作家林达的文章《过度自尊是一种不自信》。该文主要说一位黑人女议员在进入国会时被门卫拉扯从而攻击门卫,被栏并与门卫发生冲突的女议员认为自己受到了种族歧视,由此在美国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事件。
作家林达认为那位门卫只是在履行职责,
出于安全考虑他才不让黑人女议员进入国会。但由此黑人女议员就觉得是种族歧视并将事件扩大化、严重化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维护自尊、缺乏自信的表现。
也许林达先生说的是对的,也许那位女议员确实敏感了一些,每周,从大洋彼岸都会传来有关种族歧视的新闻或是报道。不过今天想说的不是有关种族歧视问题,而是人是否能够脱离环境独自生存?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即实物,当然也包括精神领域了。社会环境本身就物质与意识的结合体。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99个小希特勒》,里面一位疯狂的纳粹科学家妄图通过复制99个小希特勒重建
灭绝人寰的纳粹帝国,电影中的科学家很清楚一点就是,没有环境的力量,希特勒是怎么也不会诞生的,所以,他就把99个小希特勒都按照希特勒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来安排,然而事与愿违,再怎么样科学家也无法复制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了,野心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这个小例子可见社会环境的力量。而在美国,种族歧视历史已逾百年,遭受着种族歧视这一观念早已在诸多的黑人心中落地生根。即使很多黑人没有遭受过种族歧视,但是他们也清楚黑人过去的遭遇。这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力直至决定力——他们都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环境下生存的。
这为黑人女议员在被门卫阻拦后就认为是遭受种族歧视也许过于偏激,不过我可以理解她的行为。如果这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那也是社会的原因,那也是历史造成的。但我们没有必要把全部的责任推就到曾经受过伤害的很人身上,而是应该去拷问历史,深思过去。
“清者自清、出淤泥而不染“,这些中国的古语所强调的是人在环境下的自我意志力,但却无法否定人的每一步生存轨迹必将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
过度自尊的确是一种不自信,可我们不能也不该去责备这些被历史环境受伤的人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