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学家们可把劳动者给坑苦了!(中)

(2021-10-30 10:07:31)
标签:

财经

                 经济学家们可把劳动者给坑苦了!(中)

四、要解决分配方面的问题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劳动没有价值,我国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也都持这样的观点。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因为马克思就主张劳动没有价值。

应当肯定,马克思主张劳动没有价值是正确的。人们要维持生存就必需参与生产,创造所需的生活资料。然而,生产资料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要进行生产就要具备生产资料。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因而他自己就无法生产,而为了维持生存他就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就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工资,它仅仅就相当于劳动力价值,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也就是说,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价值是商品的属性,既然劳动没有作为商品它怎么可能会有价值呢?所以,马克思主张劳动没有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实际,因而是正确的。但是,社会主义则根本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直接得到了工资,同时又直接和间接地占有了“社会扣除”的部分。也就是说,劳动者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又得到了自己的全部劳动,这时候就不再是劳动力买卖,而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了。所以,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没有价值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说没有价值了。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曾就劳动的性质问题做过热烈的讨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否认劳动具有价值,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曾经证明过劳动具有价值。那么,劳动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既不能做简单的肯定,也不能做简单的否定。因为劳动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作为交换的对象和是否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所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劳动没有作为交换的对象,所以就没有价值;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虽然劳动作为交换的对象了,但是因为采取了“死工资”的交换形式也不能说劳动是具有价值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不仅作为交换的对象而且还采取了等价交换的形式,所以它就具有价值了。

可见,马克思关于劳动没有价值的结论客观反映了资本主义现实。但是,理论是社会的反映,理论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我们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出发研究劳动的性质问题时就要得出崭新的结论,就应当肯定劳动具有价值。

五、从“劳动创造价值”到“劳动具有价值”这个理论创新的实践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一贯坚持劳动价值论,凭着这一点还解决不了分配问题吗?

是的,坚持劳动价值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但是,仅仅停留在目前的认识水平还不够,因为仅仅停留在目前的认识水平还不能解决当前的分配问题。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解决分配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劳”的计量问题,而依靠目前的认识水平还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就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论创新。

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与以往社会所遇到的问题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都知道,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或者说商品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劳动决定。很显然,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人类社会又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需要不同的理论来解决。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仅仅凭着已有的认识还解决不了当前社会的分配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典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这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斯密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参见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6页)那时候,工场手工业方兴未艾,正在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但是封建主义却还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候,劳动者与业主从自然经济中摆脱出来,共同进入了商品经济中,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双方都从中获益了,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业主就要不断地积累(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而且积累越多劳动者的所得就越少,所以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与他们和封建主义的矛盾相比较还居于次要地位。所以,他们之间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就成了那个历史阶段社会运动的主流。斯密通过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和劳动商品范畴就阐明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及其)合理性质,这对于冲破封建主义的阻挠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斯密不同,马克思则处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到了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就充分暴露出来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日益尖锐化了(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就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就为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然而,我们的经济学说史家们却都说马克思是正确的,而斯密则是错误的。但是,这是一桩冤案,对斯密是不公平的。斯密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在资本主义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主张劳动是商品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符合历史的要求。但是,后来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到了大工业阶段仍然主张劳动是商品就是错误的了。但是,这个错误的责任在于后来者,而不在于斯密,这是应当分辨清楚的。是的,马克思批判了斯密的观点,但他不是说斯密的观点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就是错误的,而是说到了大工业阶段才是错误的。否则,如果以为马克思认为劳动商品的观点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就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把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的观点运用到工场手工业阶段,看看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我相信,如果把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的观点运用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认定业主剥削了劳动者并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那样就必然会使工场手工业遭到瓦解,劳动者就将重新回到小农经济或者手工作坊当中去,那样就会破坏生产力,就会使历史车轮倒转。试想,马克思能这样做吗?不会的!马克思不仅是理论家,而且又是革命家,他是要推动历史进步的!斯密和马克思分别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儿,工场手工业阶段需要斯密,需要斯密的观点,他果然就出生在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并且奉献了他的学术观点,大工业阶段需要马克思,需要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果然就出生在了大工业阶段并且奉献了他的学术观点。他们的理论观点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顺应一定历史阶段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我们既不能缩小它们的适用范围,也不能夸大它们的适用范围。把斯密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大工业阶段,并且否定他的结论,这是曲解和栽赃!过分夸大马克思的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把马克思在大工业阶段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其结果将会使马克思陷入推动历史车轮倒转的尴尬境地!

很显然,他们创立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就揭示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其目的是要唤起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应当肯定,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揭示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就为解决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则成了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利害关系,因而就解决了各种阶级斗争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因而就解决不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生产中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无法直接计量的。很显然,现代生产基本上都是集约化生产,成百上千劳动者集中在大企业当中,生产的往往都是批量化产品或者大型成套设备,这些产品的价值是可以间接计量的,但是如果要从这成百上千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当中计量某一个别劳动者,比如张工程师个人创造的价值就做不到了。然而,一旦我们证明了劳动具有价值,那么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就是非常简单的了。比如,在现实中张工程师与企业建立劳动交换关系时将会谈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谈判协商如果取得了一致意见还要签订劳动合同,这时就要明确劳动者的职责、任务等等,同时企业还要承诺支付报酬、提供福利等等。在这里,通过市场谈判很轻易地就解决了劳动价值的计量问题,就明确了货币工资的具体数量(劳动价值量的表现形式)。

很显然,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并不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企业通过市场出售产品时集体劳动创造的价值能够得到计量,但是从这个集体劳动创造的产品当中计量某一个别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却是做不到的。然而,当劳动者与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工资谈判时,通过市场个人劳动的价值就能得到相对准确的计量,从而就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了。

当然,对于这一点有些人也曾说过,比如解书森(《工资形成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光明日报》1992815日)、贺天中(《把工资分配纳入市场调节轨道》,《经济日报》19921226日)等学者就认为应当通过市场形成工资。但是,因为他们仅仅说明了现象,而未做过深入的理论说明,所以他们的说法也就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象流星一样闪了一下就过去了。

所以,“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解决了以往社会所遇到的阶级斗争问题,但却解决不了今日社会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只有获得“劳动具有价值”的认识才能解决个别劳动者的“劳”的计量问题,从而才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这就是从“劳动创造价值”到“劳动具有价值”这种理论创新的实践意义。

 

六、实现劳动价值的种种实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社会和自然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参见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jzly是人的本能。但是,在gdjz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的zlyw都被压抑住了,谁都不敢逐利,甚至都不敢言利。然而,本能被压抑只是暂时之事,一旦有了市场条件大家就会一试身手,甚至就是在qdhdjhs,在明知有风险的条件下人们也都想偷偷摸摸地试一试。所以,一旦开放了市场,人们的zlyw立马就会迸发出来,都会为zzly而冲锋陷阵。通过市场,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大家都会涌向市场,都想勤劳致富。但是,这也不是说有了市场就能保证所有人都能fjzf,计划经济中会有lth,市场经济中也会有lth。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可能是ysjl的,也可能是后天造成的,总之这是无奈之事。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是天然的试金石。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skzjbrybtt。人们首先是实践,把zzly的欲望付诸行动,投身市场,参与竞争,从而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当然,人们最初并没有认识到劳动具有价值,还要通过市场实现,但是人们的直觉是没有错的,他们相信付出劳动就必然会有所收获,并且按照这样的逻辑做了,劳动具有价值是他们全部行动的隐含的认识前提。

理论的意义不在于代替人们做决策,而在于阐明人们的利益所在,指出人们的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往,领导者主观上也想让人们致富,但他们总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决策,一会儿主张工资应当向一线岗位倾斜,并能说出一线工人苦、脏、险、累等等一大套理由,一会儿又主张工资应当向二线岗位(科技、管理人员)倾斜,并能说出他们的劳动复杂,具有创造性等等,也有一大套理由,结果使分配政策摇摆不定,造成了分配方面的混乱局面。尤其“rybfrxf”的说法客观上使控制资源的人先富起来了,结果严重地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实际上,社会主义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而不能主观地让“一线”的先富,或者“二线”的先富,或者rybfrxf),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复杂,它是非常简单的,就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就是充分开放市场,让劳动者展开充分的竞争,这样“劳”就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计量,多劳的就能多得,少劳的就要少得,这样就必然能够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关于劳动竞争,我们再做一点具体的说明。首先举例谈谈企业内部的竞争。比如,大同市肉制品厂就制定了劳动竞争规则,实行了通过竞争招标形成工资的做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凡是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去干的岗位,提高其工资水平,一直提到有人愿意去干的数额为止。2、凡是轻松干净,人人争着去干的岗位,降低其工资水平,一直降到没人争抢而又符合生产经营需要的数额为止。3、如果职工认为自己所在岗位的工资水平偏低,可以申请提高工资水平,经过部门领导在本部门或全厂按原工资招标,如无人应标,则可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但是如果有人应标接受原工资,本人就需离开;如果不愿离开,则必须在原工资基础上每日降低5角钱。4、如果有人提出愿意干别人已经干着的岗位,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比这个岗位日工资降低5角钱,由主管部门批准,即可取代原岗位工人;但是如果原岗位工人愿意继续干,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让原岗位工人继续工作。(参见《大同市同风肉制品厂实行岗位投标工资的做法》,《经济日报》1992210日)依笔者所见,他们充分发挥了竞争机制在岗位选择和工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就必然能够解决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他们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当然,他们把招标范围局限在本厂之内,只能解决本企业范围内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至少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这样,将来如果能把招标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那效果就更好了,因为那样就有助于解决整个社会的分配不公问题。当然,这是1992年报道的情况,那时的劳动竞争还属个别事例,而在今天这样的竞争已经相当普遍了。

之后再谈谈整个社会的劳动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和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劳动竞争包括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是供给者之间的竞争,供给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劳动价格下降;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需求者之间的竞争,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劳动价格上升;之后,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需之间的竞争,供需之间的竞争会形成一个均衡价格。竞争首先是在企业内部展开的,之后就会扩大到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在整个社会,这个地方的工资水平较高,就会吸引更多劳动者流入,因为劳动供给日益增加,企业自然就会降低工资标准,这个地方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那个地方的工资水平较低,就会促使劳动者逐步流出,因为劳动供给日益减少,企业被迫就会提高工资标准,那个地方的工资水平就会上升。可以肯定,通过这样的频繁和持续的流动过程就会形成全社会统一的工资率(剔除地区级差因素)。最后,劳动者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身在哪个企业只要付出同等劳动就能获得同等工资。通过竞争过程,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就会适当拉开差距,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和地方之间则会保持比较合理的比例。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表明,凡是开放了劳动市场,因而能够展开充分竞争的地方,那里的工资就都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劳动者个人劳动的价值,就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相反,凡是改革开放还不彻底,还存在垄断经营的地方,企业内部平均主义的问题、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为了促使劳动竞争更加充分地展开,为了促使劳动价值得到更加准确的实现,就要打破一切非经济的隔阂和壁垒,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开放性的市场。

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个市场主体都会qlbh,都将争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尽可能地降低劳动成本,但也不可能把工资压得太低,否则就会面临“mgh”的问题,就招聘不到员工了。同时,企业为了招聘迫切需要的人才也会尽可能地提高工资水平,甚至会bxxb,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工资水平太高就有可能会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会面临pcdb的风险。员工也是这样,员工期望得到较多工资,期望充分实现劳动的价值。如果工资水平不到位,员工就会tc了,就会寻找更加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地方。但是,你也不能szdkk,你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看看能否承担关键岗位,能否做出较大贡献。如果你真有本事,就应当提出较高要求;否则,就应适可而止。当然,工资水平太低也不能接受,应当争取得到tm的工资,至少还有《最低工资法》的保障呢!总之,通过这样的竞争,企业就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劳动资源,劳动者个人就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比如,2018年,西安某国有高科技企业的工程师张小平tc到了北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原来年薪不足二十万,到北京之后年薪达到了百万,收入立马就翻了好几番儿。(参见于泽远:《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 张小平tc民企引争议》,《lhzb2018929日)

有些人不愿承认这样的现实,他们认为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按劳分配的。但是,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就通过上述事例来看一看,到底是公有制经济较充分地实现了劳动价值,还是非公有制经济较充分地实现了劳动价值?如果公有制经济能够较充分地实现劳动价值,张小平何必还要tc呢?如果非公有制经济不能较充分地实现劳动价值,张小平何必还要ztlw呢(甘心劳动价值受损)?试问,在国企的工资表上科技人员有百万年薪这个工资标准吗?

近期网上流传,中芯国际(中外合资)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了丰厚的回报,去年(2020年)给予梁孟松薪资包2881.1万元(2250万元的hz631.1万元的薪资),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实现。那么,我的问题是即使做出了天大的贡献,国有企业能否给出如此丰厚的回报呢(当然,某些ldxhyggxdgx也很慷慨。但是,那属于另一性质的问题,这里就不去详谈了)?

网上还流传,“wxzfzxl”年薪3个亿(2020年),比gsggmht的(2020年年薪4600万)还高。我再试问,国企工资表上科技人员有3个亿这个工资标准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辽宁大连曾发生过“小机斗大机风波”,曾经轰动一时,后来《经济日报》曾做过连续报导。它说的是,村办小企业和国有大企业争夺人才的事,结果国有大企业的科技骨干纷纷加盟于村办小企业了。它说明,村办小企业比国有大企业更加有利于发挥人才的作用,能使人才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参见李天斌、詹国枢:《“小机”斗“大机”》,《经济日报》199327日)

那么,上面提到的几个事例是否都是偶然发生的呢?不,这些事大量地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为这就是市场在配置资源,市场在评价劳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当然,上面说的基本上都是开放了市场的条件下的情况。但是,我们的市场并未充分开放,有些地方仍在ldjy。某些ldhyzjlyzzy,自己维持着ggzgfl,却排斥其他主体参与竞争。比如,“dlhycbgnxsw”,我想干,哪怕降低点工资标准也行,如果遵循经济规律,他们为了降低成本就应当优先聘用我。但是,因为他们排斥竞争,所以我就无法如愿。在这里,ldhy人为地造成了劳动不公,其实质就等于他们凭着lddw而占有了其他社会成员的便宜。实际上,nmg当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当然,如果你让他们造芯片也许暂时还不行,但是当个抄表工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他们却无法平等地参与竞争。相反,nmgnbzgdjzl,结果gzsp就长期在dspph(在这里,劳动的价值就无法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这是劳动价值充分实现的反例)。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可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呢?这时候,按劳分配原则肯定就mmqf了!

劳动者在生产中所付出的仅仅就是劳动,如果说劳动没有价值,劳动者还凭什么tygz呢?经济学家们否认劳动具有价值,这对于劳动者简直就是dtyb,这就等于把劳动者fdzbsrrjrrzgl!对于gz却不啻一篇fys,因为劳动没有价值嘛,所以gz就不必按照劳动支付工资了。在这里,如果gz还能给点hmq,能让劳动者维持生存,那就是gzddndd了;在这里,劳动者还能说什么呢?什么也不能说,给多少就算多少吧,不管给多少都得gndd,因为那不是你凭着劳动挣来的,而是gznc的!看看吧,主张劳动没有价值就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在这里,劳动者还有jzzy可言吗,还有ldgr可言吗?那么,经济学家们在此充当了什么角色呢?依我看,他们成了gzdzsnp,他们成了劳动者的pcnz

由此可见,否认劳动具有价值bjkhlptldzeqhkhlkjjykjjyls基本上都去了xffdgj,他们在那里创造了创新性科技成果,反过来xfgj就拿着这些科技成果lkwmdbz,结果就ggjzclhdmf。所以,khlkjjy也就khlgj。经济学家们否认劳动具有价值,同时他们又用ddbjkjjy,让kjjyscc还要跑得快。我敢断言,这样的做法将会逼走更多的kjjy,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应当庆幸,现实中多亏还有一些民营企业,他们没有被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所蒙蔽。试想,如果他们按照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办事,那还能有华为公司高薪聘请国际顶尖人才的做法了吗,那还能有高薪聘请“天才少年”的做法了吗?如果他们否认劳动具有价值,那还能有今天的华为吗,那还能有华为今天这样的成就吗?我们相信,他们的直觉是正确的,他们肯定劳动具有价值,他们充分尊重劳动创造,给予kjjy以比较充分的回报,所以才造就了今天这样的华为公司,所以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